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璐团队在纳米医学与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利用近红外驱动纳米马达,实现了溶栓与血管修复的协同治疗,重塑了血栓微环境,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
近些年来,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传统的溶栓策略仅聚焦于“机械式”开通血管,却忽视血栓微环境内持续存在的氧化应激-炎症-内皮损伤恶性循环,导致再通后血管反复闭塞、功能无法恢复。如何同步实现高效溶栓与微环境重塑,是当前临床上尚未攻克的难题。
而在现阶段,植物类囊体膜已被证实可利用内源过氧化氢产氧并驱动纳米颗粒自主运动,而血小板膜赋予体系血栓靶向能力。然而,单一膜系统存在穿透深度不足、免疫清除快及光热过度炎症等缺陷,难以在致密纤维蛋白网络中实现深度递送和温和修复。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病理自适应”策略,首次将掺杂锶的介孔聚多巴胺纳米马达与血小板膜-植物类囊体膜杂化膜融合,构建出了近红外驱动的PSr@PT纳米系统。
该系统通过血小板膜靶向至血栓及受损内皮后,其植物类囊体膜可将过氧化氢转化为氧气,所产生的气泡推力,实现深度穿透并缓解氧化应激。并且,近红外光触发的温和光热会软化纤维蛋白网络,加速溶栓进程;而后,可控释放的掺杂锶促进内皮再生与屏障修复。
研究跨越斑马鱼-小鼠双物种模型,证实PSr@PT在“预防-治疗-修复”全阶段均可阻断血栓复发、恢复血流及血管功能,为克服传统溶栓药物“通而不愈”的局限性提供了基于细胞间通讯与微环境重编程的新范式。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173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