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RNA 上的“隐形开关”:m5C 如何影响乙肝病毒复制与免疫逃逸 | MDPI Viruses |
|
|
论文标题:Epitranscriptomic Regul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by RNA 5-Methylcytosine: Functions,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原文文章链接: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7/9/1159
期刊名:Viruses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viruses
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严重影响数亿人口健康,不仅可导致急、慢性肝炎,更是肝硬化与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现有抗病毒药物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功能性治愈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RNA表观修饰,尤其是5-甲基胞嘧啶(m5C),被发现在HBV复制和宿主免疫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治疗新靶点。这一修饰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病毒潜伏感染和致癌机制的理解。近日发表于《Viruses》的综述系统总结了m5C在HBV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与其他修饰(如m6A)的互作、在不同病毒中的特异性分布,以及其与HBV相关肝癌发展的潜在联系,为开发靶向m5C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见解。

综述内容
m5C修饰广泛存在于多种RNA,包括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和其他非编码RNA(ncRNA)。在真核细胞中,m5C修饰位点主要富集于非翻译区(UTRs)、编码序列(CDS)以及剪接位点附近。作为RNA转录后修饰的重要形式,m5C广泛影响基因表达和生物过程的多个层面。
在HBV中,m5C修饰在维持前基因组RNA(pgRNA)稳定性、促进逆转录和逃避先天免疫识别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NSUN2介导的m5C修饰不仅增强了pgRNA的稳定性,还促进了病毒核心蛋白(HBc)对其的特异性识别,从而促进了高效的核衣壳组装。具体而言,这一修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发挥作用:(1)重塑5′ε茎环的结构,增强pgRNA与HBc的相互作用;(2)维持最佳的RNA构象以促进聚合酶结合,提高逆转录效率;(3)通过双重机制介导免疫逃逸——损害RIG-I对病毒RNA的识别,同时抑制HBc诱导的炎症反应。由此可见,NSUN2介导的m5C修饰调控HBV复制的多个阶段,同时帮助病毒对抗宿主的抗病毒防御。
m5C修饰在HBV相关的肝细胞癌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HBV感染通过多种机制诱导HCC,包括cccDNA的持续存在、HBV 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病毒基因组突变以及病毒蛋白(尤其是HBx)的异常表达。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m5C修饰与HBV诱导的肝癌之间的潜在联系及作用机制,并开发针对m5C修饰的特异性治疗策略,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和HBV相关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介绍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郝好杰副研究员、湖北江夏实验室张芳副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博士周绪柳为本文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江夏实验室生物安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的支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