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发布时间:2024/11/26 15:41:16
选择字号:
LAF  轮椅上的视角:城市无障碍环境的真实体验

论文标题:Research on Travel Preferences of Wheelchair Users in Barrier-Free Environment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Adaptive Urban Roads

期刊: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作者:Qiling CHEN, Yanan HAN, Ziai ZHOU, Mingrui MAO

发表时间:15 Aug 2024

DOI:10.15302/J-LAF-1-020100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Chen, Q., Han, Y., Zhou, Z., & Mao, M. (2024). Research on travel preferences of wheelchair users in barrier-free environment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adaptive urban roa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12(4), 26–45.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100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4年第12卷第4期“景观正义”。

导 读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交通弱势群体自主、安全通行道路的重要措施,更是保障残障群体绿色出行权利的必要途径。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可安装在轮椅上的智能感知设备——IoT一体巡检机,以居住在北京的10位轮椅出行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生活日志调查的图像标签和文本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并采用Mapping活动工作坊与人行道铺装材料颠簸度实证研究来分析轮椅出行者道路选择偏好及原因。研究发现,相较于人行道,轮椅出行者更偏好选择非机动车道作为通行道路;不合规的路缘坡道、缺乏平整化的树池、通行宽度受限、路面铺装颠簸等是轮椅出行者在人行道无障碍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研究从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层面探讨了新型出行工具的非机动车道路权的包容性需求与挑战,探索了对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进行评估与构建交通弱势群体需求叙事的可能性,为支持适应性道路改善策略提供了实践经验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

包容性景观;无障碍环境;交通弱势群体;多源数据;空间数据;轮椅使用者;图绘;路权

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轮椅使用者出行偏好与适应性道路改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ravel Preferences of Wheelchair Users in Barrier-Free Environment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Adaptive Urban Roads

陈琪玲

韩亚楠

周梓艾

茅明睿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0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了无障碍建设的目的,但相关讨论仍主要停留在法定权利层面,较少涉及真实路权现状问题。此外,由于对无障碍环境“性能”检验不足、不同标准之间缺乏衔接、各执行机构之间缺乏协同机制,“无障碍孤岛”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本文希望聚焦交通弱势群体中的轮椅使用者,利用智能感知设备记录他们出行过程,并结合生活日志和Mapping工作坊结果,形成轮椅使用者的群体画像;然后分析他们的通行道路偏好和出行障碍认知情况,并对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颠簸度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提出城市无障碍出行环境营建策略,进一步保障轮椅使用者等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权利。

0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本文选择居住在北京的下肢障碍轮椅使用者(以下简称“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出行辅具包括普通轮椅、电动轮椅、电动车头轮椅等(以下均简称“轮椅”)。首先,研究者以生活日志的调查方法对志愿者日常与周末出行的路线轨迹、空间环境类型与主观感受等数据进行记录。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志愿者的出行目的地类型、通行道路选择偏好与障碍类型;研究者与出行者通过Mapping工作坊分析具体的出行障碍问题;并补充设计了关于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颠簸度的对比研究。最终,基于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提出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志愿者概况

研究线上招募了10位志愿者,男、女各5位,35岁以下者占比为80%,均需要使用轮椅出行。志愿者的职业包括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电商平台客服、软件工程师等。

生活日志调查

志愿者被要求于2023年8月26日~10月2日之间进行为期2天(工作日与周末各一天)的生活日志调查。调查过程使用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IoT一体巡检机,包含轮椅及全景拍摄设备和路面感知设备。

IoT一体巡检设备 © UrbanXYZ

全景拍摄设备包括传感器和全景相机,传感器控制全景相机每隔10秒拍一张照片,同时记录轮椅所在的空间地理位置。路面感知设备包括坡度和震动检测设备,可自动测量路面坡度和颠簸度。

生活日志数据包括全景照片、拍摄时间及拍摄时的空间坐标信息等,以及由志愿者录音转录而成的文本数据。IoT一体巡检机共收集了6443张有效照片。随后,对这些照片进行人工分类,并分别赋予标签。最终,借助QGIS空间地理信息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可视化分析。

笔者团队开发了“城市象限-全景空间”数据可视化平台,可自动识别所上传照片的要素信息并与时间、空间信息进行关联,实现街景的可视化还原。同时,结合志愿者的录音文本数据,本研究还原了志愿者的主观感受,以细化障碍问题描述。

城市象限-全景空间数据可视化平台界面 © UrbanXYZ

Mapping工作坊

研究团队与残障融合实验室联合发起Mapping工作坊。每个小组中至少包含一位志愿者、一位画图者和一位普通公众。可视化方法参考了既有研究,根据全景照片、录音文本数据,以及志愿者的回忆讲述,分小组讨论,并以拼贴照片的形式呈现每一位志愿者的出行线路。

Mapping可视化示范:以志愿者E出行路线为例 © UrbanXYZ

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颠簸度对比研究

基于生活日志和Mapping工作坊所获取的关于人行道障碍的认知,本研究发现,人行道路面颠簸度是影响志愿者选择非机动车道通行的主要原因。

研究对生活日志中涉及的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进行了分类,并设计调研路线;随后实地采集了x、y、z轴方向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从而计算出各种材料的颠簸度。研究调研了20条路段,共采集人行道路面铺装材料照片622张,颠簸度数据234111条。最终,以关联铺装材料类型后的颠簸度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对不同铺装材料类型的颠簸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03

研究结果

出行目的地类型

生活日志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出行路线覆盖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海淀区、昌平区、通州区、大兴区部分路段。出行目的地类型涵盖了几乎各类城市公共空间。其中,除了通勤目的地居住小区、园区写字楼,菜市场、公园、超市也是占比相对较高的目的地类型。

出行目的地类型统计 © UrbanXYZ

志愿者工作日出行目的以通勤为主,平均出行距离为8.52km;80%出行距离在10km以内,40%在0.7m以内。志愿者周末平均出行距离为35.47km,普遍高于工作日。

工作日和周末出行路线与距离分析 © UrbanXYZ

通行道路选择偏好与障碍类型

生活日志调查结果显示,62%的志愿者选择非机动车道通行,选择人行道和机动车道通行的比例分别为24%和14%。使用非机动车道通行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机动车路侧停车占道,以及非机动车违规逆行。选择人行道通行的志愿者面临非机动车所带来的路权挤压和人行道接驳处高差所带来的出行障碍。机动车道通行面临的障碍主要为机非混行和机动车路侧占道停车。志愿者在出行中遇到的最常见障碍是交通行为不规范,其次是道路设施建设障碍,无障碍设施建设障碍较少。交通行为不规范障碍主要为出行空间挤压。

然而,全景照片数据和统计分析仍然存在叙事限制,无法完全反映志愿者的出行障碍与真实感知。在Mapping工作坊中,志愿者解释了出行障碍问题的具体细节。调查发现,志愿者选择非机动车道作为主要通行道路是出于人行道道路设施建设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两方面的考虑。在道路设施建设层面,机非混行、共享单车等非机动车的占道停放、树池与道路附属设施占道、树池铺装不平整或树根造成铺装凸起、台阶高差、非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阻车设施、防滑设施阻力过大/过小、盲道等因素都会影响路面平整度和可通行性。无障碍设施建设层面的问题则主要在于人行道缘石坡道、轮椅坡道的不合规和缺失,致使志愿者无法选择人行道通行。

志愿者出行遇到的具体障碍示例 © UrbanXYZ

人行道铺装材料颠簸度对比研究

鉴于人行道路面颠簸问题是志愿者选择非机动车道通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团队对人行道5种常见的铺装材料(青石、青砖、大理石、透水砖、花岗岩)与沥青对路面颠簸度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用沥青铺装的非机动车道颠簸度小于用透水砖的人行道。

不同铺装材料类型的颠簸度箱形图 © UrbanXYZ

研究选取沥青,青砖与花岗岩,就铺面形式对颠簸度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烧面和荔枝面,自然面的花岗岩铺面形式虽然更具自然、质朴的景观效果,但也极大地增加了路面颠簸度。青砖虽然整体颠簸度较低,但不同铺面形式的颠簸度仍呈现出一定差异,工字铺形式的颠簸度较人字铺和田字铺更高。

花岗岩不同铺面形式照片:从左到右为自然面、烧面和荔枝面 © UrbanXYZ

青砖不同铺面形式照片:从左到右为人字铺、田字铺和工字铺 © UrbanXYZ

04

结论与讨论

非机动车道通行偏好与轮椅出行路权讨论

交通弱势群体的通行道路选择偏好体现了城市无障碍环境。目前,城市物理空间建设及交通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交通弱势群体对非机动车道路权与环境的需求,且公众普遍缺乏对交通弱势群体出行需求,以及出行工具的有效认识。这向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中非机动车道路权对新型出行工具的包容性提出了挑战,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其他出行者的参与,从而共同构建包容性、适应性出行环境。

在公共路权的讨论中,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路权需要被置于更高优先级。本文希望以充分论证及公众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动法律和社会对交通弱势群体的路权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界定。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议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建设经验。英国对轮椅类型和速度的分级管理有助于在保障出行者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包容不同出行能力的交通工具。随着交通弱势群体出行工具的更新与出行需求的多样化,这种精细化的路权管理有助于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的提升。

城市无障碍环境的适应性道路改善策略

在城市步行环境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增加对交通弱势群体适应性与权益公正性的考量。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关标准及相关空间环境建设应从以下方向开展对无障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试点研究,并论证试点标准化和推广的可行性。

1)建议城市更新过程中人行道铺装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路面或青砖路面;使用这些铺装材料也可以提高路面平整度并减少成本。同时,人行道铺装材料的设计把关、施工过程中的找平工艺等严格要求也有助于提高路面平整度。

2)抬升式人行横道设施有助于改善城市中已建成但不合规的缘石坡道与车行道的高差,同时提高人行道连续性。

3)建议在设计规范修订中将树池平整化处理作为强制性要求,从而提升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体验。

4)在出入口设置阻车设施缺乏设计标准,导致轮椅通行受阻。建议针对出入口阻车设施的设置标准进行研究论证,并形成基于科学依据、具有流程规范性的国际及地方标准。

抬升式人行横道 © Martha Isaacs

多源数据感知与工作坊结合的创新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生活日志调查、Mapping工作坊、对比研究等多维度的研究方法,从轮椅出行者的视角来探知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障碍与需求。这种综合研究方法将可视化的转译成果向公众与政府管理决策部门展示,且有效地帮助公众建立出行障碍认知并推动社会行动,从而解决现实中的在地出行问题。

研究团队对轮椅出行者这一交通弱势群体的需求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实证研究与生活日志探索,为包容性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准确的需求描述与数据支持。通过构建情境性知识,本研究旨在促使研究者、设计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包容性景观的共识,为未来出行需求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范式。

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的生活日志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小,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相关研究可扩大样本量,形成更具普适性的交通弱势群体出行需求认知。

参考文献

[1]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2023). The Law of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Chen, F., Ji, X., Ji, X., & Li, J. (2014). Social exclus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14(1), 24–29.

[3] Zhou, Z. (2009).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right to barrier free accessi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engdu. Journal of Guangxi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24(6), 46–50, 59.

[4] Zhang, D. (2016). The allocation of road rights in view of safeguarding the urban traffic vulnerable groups. 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3), 73–77.

[5] Fang, W. (2020).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alizing the rights of the disabled—Taking Changsha as an example [Master’s thesi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6] Chu, T. (2021). The organic allocation of non-motorized traffic’s right of way in city’s cent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3), 128–134.

[7] Qing, F., Chen, P., Yang, B., Yu, Y., Liu, B., & Gong, Y. (2020). Kernel density hot spot detection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ccessible facility spatial layout: A case study of outdoor public space in central of Beijing.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9), 140–142, 147.

[8] Xiang, Y. (2010).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daily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s with lower limbs disabilities in Beijing. Planning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2010, 5843–5852.

[9] Hu, X., Xia, J., Wang, X., Chen, H., & Xie, J. (2019). Study on spatial mismatch and majorization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for urban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Disability Research, (3), 63–70.

[10] Xia, J., Chen, H., & Wang, X. (2020). Study on the low utilization frequently of barrier-free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With Nanjing City as an example. City Planning Review, (12), 47–56.

[11] Xie, J. (2022). Multifunctional electric wheelchair head suitable for ordinary wheelchair 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Master’s thesis].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12] Wei, L. (2021, March 8). Striving to safeguard the travel safety of disabled individuals. Procuratorate Daily.

[13] Shao, L., & Liu, Z. (2023). Responsive strategies for both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forcement of the “Accessibl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Law”. Disability Research, (3), 30–37.

[14] Latham, A. (2003). Research, performance, and doing human geograph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diary-photograph, diary-interview method.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5(11), 1993–2017.

[15] Tang, M., & d’Auria, V. (2023). Popular cartography: Collaboratively mapping the territorial practices of/with the urban margin in Mumbai. City, 27(3–4), 321–346.

[16]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of UK. (2023, September). Rules for users of powered wheelchairs and mobility.

[17] Luo, J., & Shan, J. (2007). The balance between pedestrian safety and function of road transport—Experience and revelation of traffic calming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ities.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4), 7–10.

阅读原文请点击“Research on Travel Preferences of Wheelchair Users in Barrier-Free Environment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Adaptive Urban Roads”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2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