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颠倒影响中年雌鼠生育能力。
在更年期,雌性哺乳动物的生育周期变得更不规律。近日,刊登在《细胞通讯》期刊上的研究显示,生物钟的年龄可能是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社会时差”会对动物的排卵周期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它们随年龄增加而出现不孕的一个原因。符合生物钟的有规律生活,可能有助于治疗随年龄增加而出现的不孕症。
“社会时差”是指现代生活方式与人体自然生物钟之间发生的冲突。人体生物钟以人类早期生活作息为基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前有研究发现,控制这种昼夜节律的视交叉上核(SCN)会影响雌性哺乳动物的月经周期。基于这种联系,该国际研究小组调查了生物钟和年龄相关的生殖功能间的联系。
研究人员设法让健康雌性实验鼠经历上述“社会时差”,然后观察其排卵周期的变化。结果发现,利用遗传或环境变化,改变SCN时间信号和破坏年轻雌鼠的生物钟,不会影响其生殖周期和功能。但年龄较大的雌鼠一旦反复经历这种“社会时差”,就会停止排卵,从而出现不孕。
这些结果还暗示,尽管当改变SCN信号和生物钟时,年龄较大的雌鼠更易出现生殖功能失调,但这些影响有可能被逆转。领导这项研究的日本大阪大学Wataru Nakamura认为,削弱这种“社会时差”感可能有助于改善年龄较大的雌鼠不孕。联合其他人类实验,这些发现暗示,确保内部和环境节律间的和谐,将有助于改善生育能力。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起得比鸡早”,白天大多身处阳光照射不足的办公室,夜幕降临后又继续长时间置身于灯光下。联合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Gene Block表示,由于曝露在自然光下的时间短,在不恰当的时间又接受过多光照,人体生物钟会因此受到干扰,所以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对女性不孕症的治疗研究。(来源:中国科学报 唐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