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克萨斯州的燃煤发电厂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当谈论到温室气体时,科学家和决策者通常关注每年的碳排放量。然而,一项新研究指出,他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基本指标。一个研究团队近日在《环境研究快报》杂志报告称,追踪基础设施建设消耗的能源并计算可能产生的排放量——即所谓的“实际碳排放”可能是应对全球气候挑战的更好方式。
通过研究人员的计算,“实际碳排放”——现有的能源基础设施(例如燃煤发电厂)按照预期寿命运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增长了两倍。研究指出,当时电力基础设施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1070亿吨。2012年,该数据增长至3070亿吨(假设现有工厂可以运行40年)。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能源科学家Steven Davis 于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曾量化了2009年全年基础设施产生的碳排放。新研究的信息来自现有的商业和政府数据库,描述了随着国家新建基础设施并淘汰老旧的设备,“实际碳排放”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过去的研究普遍着眼于每年的排放量,掩饰了“实际碳排放”稳定且有问题的增长。1970年至2010年,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速约为1.3%,而自此以后该数据一直维持在3%左右。与此相反,新研究显示,每年“实际碳排放”的增速约为4%。论文共同作者、普林斯顿大学能源科学家Robert Socolow说:“每年,我们的实际碳排放量都比预想多。我们新建的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数量远多于淘汰的数量。”
华盛顿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气候项目主任、能源专家David Hawkins说:“新预测的3070亿吨‘实际碳排放’可能还是一个较保守的数据。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模型中,Davis和Socolow假设大多数发电厂只有40年的寿命,但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大多数发电厂可能至少运行60年。”如果这些发电厂真的运转了60年,该数据将增长至5780亿吨。尽管Hawkins并不是论文作者,但他提醒科学家深入调查这一问题,从而推动了研究进展。
科学家希望,新指标的广泛采用将使政策制定者重视他们今天作出的决定的长期性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还强调了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后者建造更低碳浓度的能源基础设施。(来源:中国科学报 段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