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团队揭示了绒螯蟹属的“家族系谱”,理清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类地位,证实杂交不仅推动了绒螯蟹属的物种形成,也促进了其地域扩散,还鉴定出一系列与温度、繁殖等生态适应性相关的功能基因,为后续绒螯蟹的种质资源精准开发和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
绒螯蟹属是东亚地区特有的经济甲壳动物类群,包含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三个主要物种。这三个物种的“长相”极为相似,以至于学术界和产业界长期以来对其“家世背景”争论不休。然而由于缺乏清晰的分子遗传证据,这个“家族”的系谱一直扑朔迷离,制约了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为揭开这一谜题,研究团队展开了跨越大半个东亚的“寻亲之旅”。研究团队收集了绒螯蟹属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139个个体,并综合运用表型性状评价与群体基因组学解析等手段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约14.84百万年前分化为两个物种。此后,两种绒螯蟹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扩散并发生杂交,进而产生了南方的合浦绒螯蟹和北方的北亚绒螯蟹(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海参崴水域)两个杂交群体。其中合浦绒螯蟹在杂交后长期独立演化,形成了与亲本明显差异的表型和遗传特征以及繁殖特点,属于通过杂交形成的新物种。此外,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群体逐渐演化出与当地生态环境高度适配的独特基因组结构与适应策略。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gpbjnl/qzaf07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