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用生态修复技术直接代替工程防沙,实现完全的防沙治沙?”
“人工智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会不会对人类有真正的情感?”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越来越成熟,以后我们要需要节约用水吗?”
“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有可能会变得更小吗?”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的报告厅内,学生的提问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9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挂靠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青海研究所以及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承办的“科学与中国”中西部行高端科普报告会,正以一场场充满温度与智慧的对话,为1800余名青海的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前沿的窗。
活动现场。叶满山摄。
?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院士做报告。叶满山摄。
?
治沙与治水:中国智慧的绿色答卷
“同学们,你们知道防沙治沙的关键任务有哪些?”活动开始,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冯起院士为在场的学生们带来了报告《中国防沙治沙技术及国际意义》。
他回忆起1952年中国科学家在包兰铁路沿线首次尝试用稻草方格固定流沙,这一创举不仅保护了铁路,更开启了中国系统治沙的先河。“从科尔沁草原的生态修复,到农牧交错带的综合治理,中国的治沙模式从来不是单一的。”冯起指着大屏幕上的对比图:曾经黄沙漫天的区域,如今已绿意盎然。
他特别提到特殊环境下的防沙治沙技术——在青海省共和荒漠光伏电站防沙治沙过程中,采用了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防沙为辅的方式。这里不仅培育出耐旱的固沙品种,更将经济作物与治沙结合,形成了“特色产业链”。“治沙不是目的,让沙漠变资源才是关键。”冯起的话让台下掌声雷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院士做线上报告。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供图。
?
而在另一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俞汉青院士通过线上连线,以《美丽中国背景下的水环境保护》为题,将话题从陆地转向水域。
“我国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严峻,南水北调工程虽缓解了北方缺水,但高成本、生态影响等问题仍待解决。”他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例,展示如何通过生态覆盖减少城市内涝。“新加坡将废水处理成饮用水,以色列用滴灌技术让沙漠变粮仓——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水问题的解决需要科技与政策的双重突破。”
他从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以及资源化利用的前沿技术。他强调,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水资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做线上报告。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供图。
?
量子与智能:未来已来的科技革命
“从量子通信到量子计算机,这些技术原理都来自于量子力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光灿院士以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问题,开启了《奇妙的量子世界》的报告。
他通过“量子纠缠”现象,解释了量子计算如何突破经典计算机的物理极限。“IBM的量子计算机已能3分钟完成传统计算机需1万年的计算任务,而我国的‘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也已上线,供全球科研人员使用。”郭光灿展示的量子密码技术,更让同学们惊叹:“用光子的偏振态传递信息,任何窃听都会留下痕迹——这就是量子安全的魅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做报告。叶满山摄。
?
如果说量子计算是未来的“算力革命”,那么人工智能则是当下的“生产力革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在《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中,以“AI视频”为引子,揭示了AI技术已经达到“以假乱真”效果。
“AI技术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优质教育、医疗、人才、数据等资源实现共享。”宗成庆向同学们展示了由分别在云南、西藏、海南三地的三位医师,通过5G、卫星及专线网络操控北京的手术机器人,利用高清视频和远程设备成功完成了一例手术,也意味着以后偏远地区患者无需进城即可接受顶级医疗服务
宗成庆通过智慧教育、智慧农业、自动化生产等生动的案例,展示了AI如何改变生活,并最后向同学们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应该积极拥抱和接受新技术,而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里茁壮成长。
学生提问。叶满山摄。
?
科学薪火:从课堂到未来的传承
活动期间,作为承办方的中国科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特别策划了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一高级中学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题报告会。报告会涵盖网络安全、爬壁机器人、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等主题,系统化的科普内容让高原学子首次近距离接触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尖端科技。
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科学精神的点燃。“讲座让高原上的孩子们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科技发展的前沿,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意义深远。”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教学副校长王晓云感慨道,“科普实际上对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中学阶段,孩子们对科学的了解仅限于课本,而通过知名专家院士的讲座,不知不觉中可能就埋下了科技的种子。”
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包青昊表示,与院士面对面交流后他收获颇丰,决心未来投身科技事业,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科普工作负责人许冬表示,此次科普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不仅让学子们直接接触到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而且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拓展其认知边界,在他们人生轨迹中埋下兴趣的种子,助力他们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据了解,“科学与中国”科普活动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六个部门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科普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得到了院士专家、各主办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欢迎,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此次中国科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科普工作协作组组织协作组内20余家单位,70余位专家于9月16日至18日期间深入青海多个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惠及近5000名中小学生,规模创历史新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