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5 16:02:48
选择字号: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血管“隧道”里的战争与突围

 

当心脏的某条供血血管被血栓、粥样硬化斑块完全堵塞,且这种堵塞持续超过3个月,就形成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它如同心脏表面一条被彻底堵死的“隧道”,血液无法通过,导致下游心肌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饥饿”状态。这种病变在冠心病患者中并不罕见,却因其治疗的复杂性,被认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最后的堡垒”。

沉默的威胁

当心脏供血的主干道长期堵塞,人体会激发代偿机制,促使附近相对健康的冠状动脉分支生长出细小的血管,绕过堵塞节段,连接到闭塞血管远端的区域,形成侧支循环,就像在堵塞的高速公路旁开辟出曲折的乡间小路,这是CTO区别于急性闭塞的关键特征之一。

侧支循环能维持闭塞远端心肌的最低限度供血,但供血能力极其有限,一旦心脏负荷增加,如活动、情绪激动,“小路”便无法输送足够的血液和氧气,患者就会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心绞痛症状。长期供血不足会导致心肌冬眠或心肌顿抑,最终演变成不可逆的心肌坏死和心力衰竭。

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部分CTO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没有明显心绞痛,容易被忽视。但有研究表明,存在未被开通的CTO,尤其是供应大面积心肌的重要血管,会增加患者的长期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

破壁之路

确诊和评估CTO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前提,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侦查”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等无创检查。但有创检查,主要是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CTO的“金标准”。

同时,血管内超声(IVUS)如同深入血管内部的“显微镜”,在CTO介入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在CTO成功开通后,可以评估CTO血管供血与心肌需求的匹配情况,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攻坚之战

面对CTO,治疗方案需进行个体化制定。

优化药物治疗(OMT)。这是CTO治疗的基础防线,处于核心地位。无论是否开通血管,所有CTO患者都必须接受强化的、规范的药物治疗,这是治疗的基石。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是CTO治疗的主攻方向。开通CTO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是改善患者症状、心功能和长期预后的关键。CTO—PCI被誉为冠状动脉介入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难度极高,需要术者具备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强大的耐心和先进的器械支持。

成功开通CTO能显著缓解或消除心绞痛,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改善心肌供血,恢复冬眠心肌功能,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对抗心绞痛药物的依赖,可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同时也为处理其他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基础。

CTO—PCI的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普通PCI,同时存在手术失败的风险,即使技术成熟的中心,仍有约10%至20%的病例无法成功开通CTO。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这是CTO治疗的迂回保障。CABG通过取患者自身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等,在主动脉和闭塞冠状动脉的远端之间搭建“桥梁”,绕过闭塞段直接供血。这适用于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或左心室功能严重低下,左主干病变,CTO血管供应大面积存活心肌且PCI尝试失败或预期成功率极低、风险极高,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脏疾病等情况。

CABG的优点是效果持久且能完全再血管化;缺点是创伤大、恢复期长,存在手术相关风险,如感染、中风、认知功能下降等,同时移植血管也有闭塞风险。

科技赋能

人工智能(AI)辅助规划与导航即将进入临床,利用AI可以分析CTA和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自动识别CTO特征、预测开通路径、模拟手术过程、实时导航导丝方向。未来更智能的专用器械,如具有触觉反馈、自动转向或可控硬度变化的智能导丝,也可能提高CTO—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成功率。研究中的再生医学与血管新生疗法,如探索利用干细胞、基因治疗或生物因子促进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形成,也可能为不适合或无法开通CTO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患者之盾

战胜CTO并非一蹴而就,成功开通血管后,长期规范管理是守护胜利成果的关键。这包括严格遵医嘱用药和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血脂、血糖及超重等危险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且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心。同时,需要接受心理支持和疾病知识教育,定期随访,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甚至复查CTA或造影评估。

当下,CTO不再是冠心病治疗中无法逾越的鸿沟。它虽然复杂、充满挑战,但在精准的诊断评估、飞速发展的介入技术、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以及强调心脏康复和危险因素控制的综合管理模式下,越来越多的闭塞“隧道”被成功打通,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甚至延长了生命。

对于CTO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专业心脏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评估,充分了解各种治疗策略的潜在获益与风险,结合自身病情、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作出最合适的个体化选择。无论选择哪条路,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药物治疗,都是守护心脏健康、赢得这场血管“隧道”攻坚战的坚实基石。科技之光持续照亮前方,只要医患携手,定能突破重重壁垒,为心脏赢回生机。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