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9 16:03:00
选择字号:
醉心教学的老师也能做好科研

 

拨通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智能工程学院高级副教授赵春的电话时,已是晚上9点。电话里,赵春有些歉意地解释说,刚刚才结束一场和投资人的电话会议。

前段时间,赵春通过技术转移成功孵化了一家企业,目前正在做第一轮融资,所以他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

不过,这并没有耽误他的“本职工作”。

今年7月初,西浦公布了该校2024—2025学年“学术卓越奖”获奖名单。其中一个子奖项为“学术成就卓越奖”,主要表彰那些在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均作出杰出贡献的学校员工,赵春便是该奖项今年的获奖者。

赵春  西交利物浦大学供图

  ?

科研、教学“两手硬”并非不可能

对于赵春的获奖,西浦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在科研层面,以研究项目、高影响力论文及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引领学术创新,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第四代半导体技术应用瓶颈,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打造高能级智能传感器芯片创新平台;在教学层面,曾获“苏州市优秀教师”称号,指导学生在国家级机器人及创新创业赛事中取得佳绩;在事务服务工作中,通过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培训,影响超千名高校教师、助力推动高教改革。

换言之,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乃至成果转化,赵春都做得很出色。受访时他也坦言,醉心于教学的老师并非就做不好科研。

“做教师就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既然热爱,为什么不能一起做呢?”他说。

让赵春最早产生这种感受的是他的硕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陈文新。

赵春说:“见到陈老师之前,我一直觉得如果一位老师科研做得很好,课讲得差一些也可以理解。”但他眼中的陈文新不但讲课引人入胜,科研也做得很棒,甚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创办了多家企业。

这样一位“全能型”的老师,无形中在赵春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我忽然发现,一名老师要做到科研、教学‘两手硬’,并非不可能。”赵春说。

赵春硕士顺利毕业后,在企业做过研发,在高校攻读过博士,直到他来到西浦,如他的导师一样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这颗“种子”才真正“发芽”。

真实与真诚是最好的“杀手锏”

初为人师,完全没有从教经验的赵春也曾经历过一段“不会讲课”的阶段,但他觉得,“既然要当老师,至少要做一个自己在求学期间喜欢的老师吧”。

于是,他面临一个问题:“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赵春想到了自己的导师陈文新。

“我第一次见陈老师是在他的办公室里,那时他和我谈话,办公室里飘荡着轻柔的交响乐,随意摆放着他创作的油画。”赵春笑着回忆。但就是那次谈话,让他感受到陈文新“非传统教师”形象背后的那份坦率与真诚。“归根结底,真实与真诚是最好的‘杀手锏’。”

至于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实与真诚,赵春采取的方法是——将自己走过的路、经历的事、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还是有些经历的。”赵春告诉《中国科学报》。比如,硕士毕业后的他曾在香港科学园的一家初创科技企业参与某款芯片的研发,芯片研发成功后,离职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读博。在读博期间,他曾就职的企业凭借他研发的芯片火爆大卖成功上市。

“如果不离开,作为‘创业团队技术核心’的我将会拥有一份期权,这也算是另类的‘知识改变命运’。”赵春自嘲道,他会将这些故事讲给班上的学生,同时告诉学生他对自己每一步科研工作的思考和感受。

赵春的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出国深造,其中一些即便离开西浦多年,依然会开心地和赵春交流。他的课给他们留下最深记忆的并不是某个知识点,而是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

“有时我也会想,这些‘很不一样的东西’可能就是我这些年最真实的个人体会吧。”赵春说。

关键在于喜不喜欢

在做好教学的同时,在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赵春同样没有落下。

今年年初,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的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总结会上,赵春主持的MEMS先进高性能传感器芯片成果转化平台荣获“高校重点科研平台”称号。

在赵春看来,科研只有“实际落地”,才算实现其真实价值,而相比于“做课题”,成果落地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如此一来,一个问题就摆在了赵春面前——怎样才能平衡教学、科研乃至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

在赵春进行大学教师培训时,这个问题经常会被同行,尤其是年轻老师问到。对此,他苦笑着说:“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自己多花时间‘硬挤’。”

“关键在于你喜不喜欢,是否真心热爱。”他说,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方向与领域。“我的一些同龄人现在已经开始计算还有多久退休,但我希望自己永远都不退休。”他笑着说,正是因为喜欢与热爱,他更容易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

“我很喜欢读一本名为《心流》的心理学书籍。在进行科研或教学时,我经常会进入一种心无旁骛的‘心流’状态,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赵春说,对于一名高校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永远都是躲不开的两个重大命题。

“这两者是不能厚此薄彼的,而是唇齿相依、共融共生。”他说,只要你对它们足够喜欢与热爱,通过自驱力及阶段性正向反馈,醉心教学的老师也可以做好科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