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everages 发布时间:2025/9/9 14:15:21
选择字号:
利用葡萄渣开发新型康普茶:发酵条件对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MDPI Beverages

论文标题:Development of a New Kombucha from Grape Pomace: The Impact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n 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论文链接:http://www.mdpi.com/2306-5710/10/2/29?n1=27&_utm_from=baca40a8a2

期刊名:Beverages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beverages?n1=27&_utm_from=baca40a8a2

研究背景

葡萄酒产业每年产生 2000 万吨副产品(如葡萄渣、废水等),其中葡萄渣富含多酚却未被充分利用。康普茶作为传统发酵饮品,因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备受关注,但以葡萄渣为底物的康普茶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康普茶 consortium 发酵葡萄渣,实现废弃物增值并开发功能性饮品,探索发酵参数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黎巴嫩酒庄的葡萄渣为原料,通过改变蔗糖浓度(20 g/L vs 35 g/L)、发酵时间(7 天 vs 10 天)、发酵温度(20°C vs 25°C),系统分析葡萄渣发酵的康普茶的:

•化学组成(糖、有机酸、乙醇、多酚及花青素含量);

•生物活性(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活性);

•发酵参数与成分、活性的关联性。

研究过程与结果

原料与发酵特征

葡萄渣经干燥、粉碎后,与蔗糖溶液混合,接种康普茶(含 Gluconoacetobacter、Brettanomyces 等微生物)发酵。

成分变化

•发酵过程中糖被消耗,有机酸(如乙酸)和乙醇生成,总酸度最高达 12.41 g/L(35 g/L 蔗糖、25℃发酵 10 天组)。

•总多酚和花青素含量显著提升,最高增幅达 100%;20 g/L 蔗糖、20℃发酵 7 天组多酚含量最高,且 20℃发酵组的花青素含量普遍高于 25℃组。

生物活性增强

•抗氧化活性:在用 20 g/L 蔗糖制备并在 20 °C 下发酵 7 天的样品中发现了最高的抗氧化潜力。

•抗糖尿病活性:α- 淀粉酶抑制率最高达 77%,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高达 91%,35 g/L 蔗糖、25℃发酵 10 天组抑制效果最佳。

•抗炎活性:15 - 脂氧合酶抑制率从初始 36% 升至最高 63%,20℃发酵组活性更优。

关键影响因素

•发酵时间:与总酸度、抗氧化活性正相关,但与多酚含量负相关(长期发酵可能导致多酚被生物膜吸附或转化)。

•温度:20℃更利于多酚、花青素保留,25℃则促进有机酸生成和抗糖尿病活性提升。

•蔗糖浓度:对最终成分和活性影响较小,降低添加量(如 20 g/L)可减少成本且不影响核心功效。

研究结论与意义

1.核心结论:葡萄渣经康普茶发酵可转化为高活性功能性饮品,发酵条件中温度和时间是关键调控因素:20℃、短期发酵(7 天)利于多酚和花青素保留及抗氧化活性;25℃、较长时间发酵(10 天)利于有机酸生成和抗糖尿病活性提升。

2.创新价值:首次系统验证葡萄渣作为康普茶发酵底物的可行性,为酿酒副产物资源化提供新路径;明确发酵参数与产品品质的关联,为工业化生产提供量化依据。

3.未来方向:可进一步优化葡萄品种、蔗糖浓度和发酵时间,结合感官评价和体内试验,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图文赏析

图 1. 葡萄渣康普茶生产流程图。* 使用 2 L 玻璃烧杯(直径 = 6.5 cm)。** 20 g/L 蔗糖制备的样品添加 0.2 g/L (NH4)2SO4, 35 g/L 蔗糖制备的样品添加 0.25 g/L (NH4)2SO4。在 20 和 25°C 下发酵 7 或 10 天。

图2 葡萄渣康普茶提取物的抗糖尿病和抗炎活性通过抑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 15-脂氧合酶来测量。具有不同小写字母的值代表显著差异 (p < 0.05)

原文信息:

Barakat, N.; Bouajila, J.; Beaufort, S.; Rizk, Z.; Taillandier, P.; El Rayess, Y. Development of a New Kombucha from Grape Pomace: The Impact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n 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Beverages 2024, 10(2), 29. https://doi.org/10.3390/beverages10020029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