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7 16:55:37
选择字号:
广州超200万市民畅享“科普之夏”

 

8月27日,记者从广州市科协召开新闻通气会获悉,为期两个月的2025年“广州科普之夏”主题活动累计开展活动4402场,开放公益名额超10万,带动参与总人次突破200万,市民满意度高达96.9%,真正实现“百馆联动、千场活动、百万人参与”。

通气会现场。广州市科协供图

  ?

广州市科协充分发挥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筹职能,联动220家科普基地、科研机构及企业,创新打造“乐享研学之旅、走进重点实验室、探秘高新技术企业、寻访知名高校、畅游科普场馆、玩转科学课堂、科普大篷车进基层、云游科普嘉年华”八大科普场景。该活动以“百馆联动、千场活动、百万人参与”的浩大声势,成功打造了一场全民共享的科学文化盛宴。

坚持公益属性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是本次活动的鲜明特色。通过将优质科普资源送进基层,精准满足公众需求,有效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科普就在身边”。同时,积极探索“科普+”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传统场馆转型升级,激发企研机构参与热情,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其中,白云机场科普基地首次举办暑期沉浸式夏令营,打造全国罕有的“警务防卫+航空科技”双轨课程体系,吸引超200名青少年参与;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夜宿”暑期特色科普活动,这一创新项目推动科普收入较去年实现了5倍的大幅增长;广东省科学院琶洲科普小镇推出科普剧本杀活动,融合科学秀与AI讲座,吸引4万人参与,客流量增长约为40%。

此外,金山地质科普基地通过打造“科普+文旅”品牌,直接经济效益较去年增长幅度达75%,并有效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及乡村文旅消费;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广州动物园等传统场馆也通过开展生态夏令营、夜观体验、主题研学课程等方式,成功开辟“第二收入曲线”,实现从单一门票经营向“课程+体验+服务”多元模式的转型。

据介绍,广州积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作机制。横向联合多部门推出“水文化+”研学路线、绿美广州生态行、一起趣研学等特色专题活动;纵向推动11个区开展“一区一品牌”科普行动,精准服务青少年、老年人、产业工人等重点人群。同时,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开放重点实验室、企业园区,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这是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

广州市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广州科普之夏”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通过多元模式推动科普融入日常、覆盖全域、惠及全民,为构建广州特色科普生态圈,推动科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深远影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