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强以BEF-China样地连续6年(2017–2022)观测的鳞翅目幼虫为研究对象,联合多位研究人员,揭示了中国亚热带森林植食性昆虫群落时空稳定性驱动因素,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昆虫群落波动及害虫暴发的生态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成果发表在《生态学论丛》上。
研究结果显示,树种多样性能够通过提升鳞翅目幼虫群落的时空稳定性,有效缓解气候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体现了其关键的生态调节作用。同时,树木生长动态和微气候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多样性效应,说明植物–食草昆虫互作受到多条“自下而上”途径的共同调控。鉴于全球多样性持续下降,这一稳定机制可能因植物多样性丧失受到削弱,从而增加昆虫种群波动及害虫暴发的风险。
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昆虫群落构成及稳定性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昆虫与宿主植物的异步性关系,以及天敌对昆虫群落的“自上而下”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力和制定科学管理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ecm.7002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