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张美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3 20:02:38
选择字号:
气候智慧型造林范式为国土绿化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撑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团队发布了“气候智慧型适应性造林”新范式,构建起气候—树种—立地精准匹配体系,为我国新一轮国土绿化与碳中和协同目标提供了科学支撑和空间布局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导因素。中国林科院供图

  ?

刘世荣指出,我国造林事业正加快从“能种、快种”向“种得准、种得稳”转型。面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树种—气候适宜性变化不确定性,研究团队综合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遥感观测与多情景气候模拟,系统评估了主要造林树种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域动态变化,提出了“优选树种—优选地块—优化轮伐期”的空间配置策略,助力提升造林质量与生态系统碳汇韧性。

研究预测,到2060年,部分主要造林树种的适生区域将因气候变化缩减12.1%至42.9%。若缺乏因地制宜的树种配置策略,可能导致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甚至引发生态系统退化风险。为此,团队识别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全国4320万公顷优先造林的适宜区域,提出多树种科学配置的优化方案,并提出可合理布局约460亿株适应性强的优势树种,预计可新增38.2亿吨碳储量。这一成果为我国国土绿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新范式的提出,也是依托团队在森林碳汇机制与政策模拟方面的长期积累的成果。研究人员在前期研究中重构了1900年以来中国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发现森林恢复为特征的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我国近几十年来陆地碳汇的主导因素,其对碳汇的贡献占比达44%。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并被国际碳收支模型工作组(Global Carbon Budget)采纳,更正了全球碳收支报告在中国的巨大偏差(GCB2024),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的引领角色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此外,团队还利用全国40余万个森林样地数据,结合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开展模拟预测,揭示了2020—2100年间我国森林将新增136±15亿吨碳储量。通过优化森林经营方式,有望进一步提升23亿吨碳储量,并在木材产品中可以稳定储存约19亿吨碳。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适地适树”的科学配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量化依据。

刘世荣强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对森林建设的基本认知。“我们不仅要关注种多少树,更要关注种得对、长得好、固得久。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多元、气候适应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适地适树”的科学造林,不仅关乎碳汇效益,更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与长期生态服务能力。新范式系统整合了“保碳、增碳、扩碳、延碳”四类协同增汇路径,强化了气候适应性与时空结构优化的联动策略,将为我国建设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以及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5.03.03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