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王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6 15:01:30
选择字号:
植被盖度变化对青海省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具有重要影响

 

黄河源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北部,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该区域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面积约占80%。这些草甸不仅对当地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因受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特别是在啮齿动物(如高原鼠兔)频繁活动的地区,动物的掘穴行为,严重破坏了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结构,形成了大量裸露鼠丘和退化秃斑。这些秃斑地在春季干旱和强风的作用下,易产生土壤风蚀,尤其是在高海拔干旱地区,风蚀现象尤为显著,进而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及区域生态带来了显著的不良影响。

   青海黄河源区草原与高原鼠兔的掘穴。图片为张行勇摄。


青海大学地质工程学院、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的越大林、李国荣、童生春等以高原鼠兔活动导致的退化秃斑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模拟风力侵蚀试验,重点分析了不同风速条件下植被盖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期为退化草甸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风洞模拟试验装置。图片由论文作者提供。

不同植被盖度的退化秃斑地。图片由论文作者提供。

他们的试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①退化秃斑地的土壤风蚀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在总时长为60 min的风蚀试验下,前10 min是土壤风蚀速率变化的敏感期。②3种风速下,植被盖度与总输沙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③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0~5 cm高度范围内输沙量显著降低,且不同植被盖度的输沙量均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

该研究结果表明,风蚀速率和输沙量均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且输沙率随风蚀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增加植被盖度能够有效降低风蚀速率和输沙高度。然而,在较高风速下,植被盖度增加对风蚀的抑制效果显著减弱。植被盖度影响土壤风蚀的阈值在40%左右。之后,随着植被盖度的持续增大,风蚀减少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以上研究相关内容发表在《水土保持通报》2025年3期。

文章相关信息:http://stbctb.alljournal.com.cn/stbctb/article/abstract/2025030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