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3 22:16:36
选择字号:
追忆施雅风先生:冰川路上的领路人

 

在科学界的浩瀚星空中,施雅风先生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以及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冰川研究事业,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楷模。

我有幸于196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此在施雅风先生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工作了五十余载,施先生学识渊博,远见卓识,一生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这段岁月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958年,甘肃河西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农业生产岌岌可危。施雅风先生毅然提出向祁连山高山冰川要水的设想,带领中国首支高山冰雪考察队挺进祁连山。他亲自命名了祁连山第一条冰川——“七一冰川”,并迅速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现代冰川学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那部专著,不仅填补了我国冰川研究的空白,更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

在施雅风先生的带领下,团队对我国各山地和高原的现代冰川进行了广泛考察和研究。他历时2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那份成就,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施先生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见证。

尊重科学,质疑中国东部古冰川学说。有的学者提出华北地区和欧美一样,曾经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观点,学术界一直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施雅风先生领导的团队第一个站出来质疑。为了弄清问题,1980年夏,施雅风先生联合学界同仁对包括庐山在内的近二十个地点进行考察研究,从野外考察与实验室分析所得结果恰与庐山冰川观点相左。他组织编写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

除了冰川研究,施雅风先生还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开创了中国冻土研究事业,首次提出“泥石流”概念,并成立专门研究室。他还开创了干旱水文学与应用研究,为后期干旱区水文学与应用研究树立了典范。每一次的创新和突破,都让我们看到了施先生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探索精神。

在人才培养方面,施雅风先生更是倾注了无数心血。他亲自培养和扶持了五位院士和一批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记得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施雅风先生毅然举家搬迁到兰州,与同事们同甘共苦。他拿出自己的工资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他要求新到所的研究生或实习人员都到冰川定位观测站学习工作,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冰川学家。

施雅风先生不仅科研成就斐然,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凡是施雅风先生倡导或参与的科研任务,都能顺利完成并取得卓越成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作风,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野外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一丝不苟地获取第一手资料。遇有分歧时,他总是虚心听取意见,让大家畅所欲言,有时达不到统一,就去现场实地调查,直到达成共识。

施雅风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他认为,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博学多闻、远见卓识、德行高尚。他归纳的“德行高尚”包括没有私心、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团结合作。这些教诲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如今,施雅风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了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本报记者叶满山采访整理)

1985年施雅风先生在天山人工冰洞前留影。西北院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