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利用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捕捉到材料表面0.1微米级的精细纹理,最终通向一个个科学发现。这些纹理若经过艺术家的二次创作,又会呈现怎样的特色呢?
5月19日,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主办的“微影奇境·匠心构梦”科学艺术展在江湾校区拉开序幕。
展览共有40幅科学艺术品,通过微结构摄影作品和艺术再创作,呈现了一场科学与美学的跨界对话。
在展览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带有浓郁中国风的剪纸作品《脉络未来》。这幅展现有机单晶生长的显微镜像,在日照市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的巧手下,化为精美的非遗艺术品。
?
另外两幅非遗艺术品《星月夜》《蝶恋花》来自中国黑陶文化之乡“日照黑陶”代表性人物邢葆东的创作。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MOF材料的独特花枝形状,在黑陶盘上如同画卷般展开。
《海底谈·深蓝生命幻想》则配合电视短片,将兰花花瓣细胞的偏光显微图像通过AI技术幻化为海洋精灵,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
此外,基于复旦大学材料专业同学拍摄的锂金属表面裂纹微观图像,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专业同学想象了生命体再困境中不断突破与创新的精神,展现了100片陶瓷大漆艺术品。
?
“这次跨界合作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角,在科学工作中汲取艺术灵感,为今后提升全民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实践提供了新范式。”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观看展览后表示。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此次校内展览持续至5月30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科学家与艺术家对谈、工作坊等活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