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颖,张楠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5/21 20:37:26
选择字号: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灵魂发问:若梁文峰读博,还能有DeepSeek吗?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田瑞颖 张楠

“如果梁文峰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近日,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及我国高等教育时发出上述灵魂拷问并感慨:“这是我做校长百思不得其解的。”

王树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他却说:“我唯一得到实践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得好,我们的教育怎么办?为什么我们想栽树没有栽成,而这些孩子走出校门后得到那么好的发展,为什么事与愿违?”

对此,王树国明确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实践环境当中,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炼出来的。”

王树国图源:搜狐科技

  ?

“大学要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

高等教育变革,是全世界正在讨论的话题。

在王树国看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剧变,社会与大学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发展,很多发明创造创新乃至新形态的引领都来自社会,社会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

对此,他在多个场合提到,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王树国多次提及迈克尔·吉本斯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一书中指出的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吉本斯指出,欧洲大学中的一些学术带头教授主要关注国家基金的申请。这些教授通常会围绕国家基金的资助方向来组织研究团队,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

吉本斯认为,这种以学术带头教授为中心的组织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学的研究生态。教授们通过申请国家基金来获取资源,并将研究生和博士生训练成能够延续其研究方向的“替代者”。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集中资源和提高研究效率,但也可能限制学术创新和多样性。

在王树国看来,这类现象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问题。他多次呼吁,做学术研究应该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不能脱离社会,或带着晋级晋升职称、获得荣誉等功利性的目的。

文科迎来发展新契机

在当下大学应该如何变革的课题中,还包括人工智能应该如何与大学教育紧密融合的难题。

“我们规避它不是办法,拥抱它才是主动的、可取的态度。”在王树国看来,过度担忧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弊端,人们最终将被人工智能所奴役,甚至受到伤害,“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王树国认为,只有主动地拥抱人工智能这项新技术并把握它,才能够扬长避短,保证人类沿着更健康、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一些文科未来将没有用武之地,或者走向消亡的观点,王树国并不认同。他认为,当这些问题产生的时候,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反而不是理工科。

王树国表示,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建立相应的文明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秩序,来确保新技术的诞生对人类的伤害最小,甚至控制它,让它不伤害人类,从而最大程度释放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这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这场新技术革命同样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发展的契机”。

在王树国看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当人们过分关注自然科学、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他建议在关注技术发展的同时关注文明发展,“文明来源于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

“新技术发展速度已超过人们的想象,尤其是人工智能。”对此,王树国预言,“这十年将是人才辈出的十年。这场新技术革命一定会催生一批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英名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在演讲的最后,王树国给出了寄语:“只要我们有追梦的愿望、欲望,坚持下去就能成功。世界上没有不可能之事,看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张朝阳做了,他成功了;王兴兴做了,他成功了;梁文峰做了,他成功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你失败了也是一种收获。只要我们敢闯,未来一定属于我们,你不闯一定是失败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香港新一代集装箱环保运输船试航成功
天眼火眼合璧,破解星团之谜 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无人机“双尾蝎A”交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