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分别举办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以科学之问·启未来新程”,设置了新材料前沿科普报告、实验室开放等科学传播板块。
日前,上海硅酸盐所获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在嘉定园区活动现场,嘉定区科协副主席林冬敏,上海硅酸盐所副所长、党委委员杨金山共同为站点揭牌,本次的活动也随之启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陈立东以《体温也能发电吗?——浅谈热电材料》为主题进行科普报告。报告分为“电的产生”“温差发电”“热电制冷”“热电材料科学”四个板块,陈立东院士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元形式,由浅入深地回顾了电磁感应的发现之旅,并介绍了温差发电、热电制冷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潜力。值得一提的是,该场活动同时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之一。
?
随后,上海硅酸盐所关键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有伟带来了主题为《人工智能变革材料研发范式——数据与知识驱动的材料设计与制备》的科普报告,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材料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案例以及数据与知识驱动的材料研发,同时展现了上海硅酸盐所先期发布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模型MatMind。
在长宁园区活动现场,“公众科学日”活动同步进行。
在《基于功能仿生的纳米催化杀菌》的科普报告中,上海硅酸盐所关键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林翰介绍了一种杀伤人体内有害细菌的新方法。林翰告诉现场听众,人体内被感染体细胞与健康细胞的膜表面存在化学差异,基于此特点模拟人体固有免疫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从而精确杀伤危害人类健康的耐药胞内菌,为当下严峻微生物耐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上海硅酸盐所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马红石则聚焦《仿生陶瓷材料与3D打印》,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原理,重点介绍了其所在课题组基于3D打印技术,开发的一系列具有主动促进骨组织再生功能的仿生生物活性陶瓷支架。马红石表示,3D打印技术构建生物材料在现代医学领域有重要价值,有望为解决人体组织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提供有效的手段,推动医学事业持续进步。
现场交流互动。
?
科普报告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分别在两个园区志愿者带领下,参观实验室和主题教育基地,了解研究所最前沿的进展,切身感受科学家精神。
同学们正在跟随志愿者参观实验室。图片均由上海硅酸盐所提供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