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王朝阳/董飞羽,在该所正高级工程师李杰的指导下,研究开发出地质样品高精度铊同位素分析技术,为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近日,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分析原子光谱学杂志》(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和《地质标准与地质分析研究》(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铊同位素作为近20年发展起来的稳定同位素体系,在行星科学、古海洋学、地幔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以及矿床学等领域能够提供其他同位素体系难以获得的重要信息,是地球科学深入探索的重要研究手段。然而,由于铊同位素分析难度大,世界上也仅有个别实验室可以完成铊同位素分析。
为满足铊同位素在地学研究中日益增长的需求,研究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项目的联合资助下,利用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建立并优化了铊同位素分析方法,为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在样品溶解方面,为验证高温灼烧(~600℃)对铊同位素分馏的影响,选择7个不同类型的富有机质样品,分别采用高压釜溶解法和灰化溶解法进行样品溶解。经过相同的分离纯化和上机测试过程后,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偏低(TOC≤1.8%)的样品铊同位素组成不受高温灼烧的影响,而有机质含量高(e.g. TOC = 25%)的样品高温灼烧后铊含量减小、铊同位素组成变重。因此,在铊同位素分析中使用灰化溶解法还需谨慎。
在化学纯化方面,基于AG1-X8阴离子树脂建立起单柱离子交换法,采用4N HNO3-1N HCl的混酸介质上样和淋洗基体,既保证了铊在树脂上完全吸附,也可以快速完成基体元素的淋洗,这一流程将传统双柱法所需的3~4天缩减到了3~4小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该方法的回收率可达~100%,分析的标样值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同时,还利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9个中国国产地质标样的铊同位素值,填补了我国国产标样铊同位素分析的空白。
在分析测试方面,目前均采用通过向样品中加入208Pb/206Pb进行仪器质量歧视校正。模拟计算发现,在加入NIST SRM 981之前,样品中残余铅的含量达到0.0043ng/g就可导致铊同位素分析偏差达0.6 ε-unit,这说明即使是极低的铅残留量也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如此低的空白水平对实验操作及实验环境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尝试采用186W/184W作为铊同位素测试过程的仪器质量歧视校正指标。
与铅相比,化学分离过程中基本不引入钨污染,测试过程中186W/184W和205TI/203TI也显示明显的线性相关。对常用的地质标样进行分析,精度高于0.08‰,与铅校正的精度基本一致。钨同位素标样的引入拓宽了铊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发展方向,也为铊同位素的地质应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9/D4JA00187G
https://doi.org/10.1111/ggr.1259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