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26日,在“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会议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锡站)”活动举办期间,中国电子学会组织机器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120余家单位,编制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
《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标准建设进展、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结构、框架说明,以及急需标准清单。体系结构共有五个部分,其中基础共性是通用性、指导性的标准和规范,为技术演进和发展提供合规保障;关键技术是研发和应用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融合技术标准,推动创新与应用。部组件是核心组成部分的标准,为产业模块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整机与系统标准是机器人整体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整机系统功能和性能。应用是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应用场景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标准等。
本次活动聚焦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研发、标准及场景应用等热点话题,中国电子学会还发布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图谱,无锡市发布“人工智能+”标杆城市政策、人形机器人需求清单,举行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授牌仪式、达成多项项目合作和意向合作签约成果。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致辞中表示,具身智能是拥有物理“身躯”的人工智能系统,是人工智能走进真实物理世界的关键入口。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创新的产物,是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具有强劲的产业和消费带动力。培育发展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对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指出,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突破,带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加快迭代。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以人形机器人小切口带动人工智能大产业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理事长张峰表示,中国电子学会后续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地方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发挥国家智库作用,协助做好行动方案编制、技术和产业论证、成果转化和产业对接等工作;二是推动做好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三是加快人形机器人标准研制与宣贯,发布标准体系框架;四是精心筹划办好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五是办好深度行活动,成为部产融合作的一张“名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丁汉在主旨报告中提到,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未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结合,会赋予机器人新的特征和功能。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表示,从AI连接路灯、连接手表、连接终端,到未来连接人形机器人,现在这种多个高精尖技术的深度和广度的融合,是我们下一步引领颠覆性创新的很好的基础,具身智能是未来真正的能够连接物理世界、解决物理世界痛点的重要赛道。
主题会议围绕“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瓶颈与突破路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与落脚难点”设置两场讨论环节。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