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9 17:32:55
选择字号:
鱼类低氧适应性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淞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EPO非造血功能在鱼类抗低氧胁迫中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水体富营养化、养殖密度增加、人类活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水体溶解氧(DO)水平下降了2%左右。水环境低氧被也认为超过了未来海洋变暖和酸化的影响,成为水生生物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因此,探索水生生物在低氧环境中的适应机制是促进抗逆育种的有效手段。

论文配图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

该研究在此前发现间歇性低氧暴露在调控大口黑鲈低氧可塑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明EPO通过选择性调节与抗氧化防御、抗凋亡和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促进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以减轻急性低氧胁迫下的肝损伤,这在调节低氧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抑制EPO会损害低氧环境中的细胞存活,这一新发现为探索水生生物如何在日益增加的环境风险下应对低氧挑战提供了见解。

该研究得到了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淡水鱼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009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