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荷兰莱顿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在利用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进行光谱巡天观测中,证认出1982个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其中1338个为新发现星体。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
类星体看起来类似恒星,但其实是发光巨大的活动星系核,由于距离极其遥远且明亮被天文学家称为“类星体”,其发现已有60余年。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致力于发现更多类星体,用于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超大质量黑洞、宇宙再电离过程以及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等宇宙热点问题。
据介绍,过去数十年来,尽管类星体巡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天区覆盖范围上仍存不足。大型类星体巡天主要关注北天、南天的高银纬天区,通常不覆盖银道面天区。银道面方向上严重的尘埃消光、红化以及密集的星场,使搜寻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十分困难,进而难以对银道面天体测量系统误差进行准确估计。
“目前通过光谱证认发现的类星体已有近100万个,但基本分布在南北银冠区域。银道面区域的背景类星体由于前景的高尘埃消光和高恒星密度,一直是类星体搜寻的‘无人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说。
“银道面背景类星体有着极为特殊的研究价值,是研究其视线方向上的银河系星际介质的化学和运动学性质的绝佳探针。”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霍志英介绍:“低银纬的类星体还填补了已知类星体样本在银道面区域空间分布上的稀缺,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天体测量参考架。”
“此次发现,让研究者们看到了基于光谱巡天在银道面区域搜寻背景类星体的潜在空间,为将来更好研究、应用这些类星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吴学兵说:“下一步,该团队仍将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巡天继续对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开展研究。我们期待经过新一轮巡天后,能发现更多银道面背景类星体,并应用于相关的前沿科学研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