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婉婷,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1 17:16:59
选择字号:
距今4.36亿年!这条古鱼类以袁隆平名字命名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团队在江西德安发现了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Deanaspis longpingi),属名“德安”取自化石的发现地江西九江市德安县,种名则献给故乡为德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相关成果发表于《系统古生物学杂志》。

隆平德安鱼生态复原图。史爱娟绘

隆平德安鱼是一种无颌鱼类,体型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生活在距今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该化石标本首现于2002年,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怿在德安县志留纪地层寻找植物化石时意外发现所得。

研究团队通过对隆平德安鱼等67种盔甲鱼类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分析以及解剖学对比,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完善的盔甲鱼类系统发育数据矩阵,并建立了基干盔甲鱼类新科——德安鱼科,新科位于盔甲鱼亚纲中最先分异出来的一支,并与修水鱼科共同构成姊妹群。

研究发现,德安鱼兼具了修水鱼类和真盔甲鱼类的镶嵌演化特征,例如纵长的中背孔、6对鳃囊以及鳃后区结构。

其中,中背孔是盔甲鱼的“鼻孔”,具有嗅觉和呼吸的功能。过去纵向椭圆形的中背孔一直被认为是真盔甲鱼类独有的衍征,而研究团队在德安鱼化石上也发现了该形态结构。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古脊椎所研究员盖志琨解释:“一种可能是,纵向椭圆形中背孔可能代表了真盔甲鱼类、多鳃鱼类、德安鱼类和修水鱼类的共同祖征。”

此外,鳃后区是盔甲鱼鳃区后一个向后开放的空腔,在修水鱼科和德安鱼科均有出现。据推测,鳃后区用于保护盔甲鱼的内脏等关键器官。在过去的研究中,修水鱼科因为与多鳃鱼类具有类似的椭圆形头甲,而被分在了多鳃鱼目。

多鳃鱼类具有独特的鳃间区,虽然鳃间区与隆平德安鱼头甲的鳃后区的位置相近,但结构有明显不同。该研究的系统发育分析也证实,鳃后区与多鳃鱼的鳃间区的发生模式完全不同。因此,修水鱼科、德安鱼科和多鳃鱼科的椭圆形头甲并非同源,而是趋同的。

有趣的是,德安鱼的鳃后区与外类群异甲鱼类、茄甲鱼类和骨甲鱼类的一些属种较为相似。因此,研究指出,鳃后区头甲很可能代表了甲胄鱼类的原始特征,并可能与有颌类盾皮鱼类的躯甲同源,从而为解开有颌类躯甲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盖志琨表示:“隆平德安鱼的发现,不仅标志着盔甲鱼类化石在德安地区的首次出现,且对于探索有颌类关键特征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80/14772019.2025.246047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科学家将手机图像传感器变为反物质相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