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6 16:27:28
选择字号:
研究者提出CNI指数 精准守护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齐银团队与研究员王斌团队合作,首次构建了覆盖青藏高原96.69%两栖爬行动物的高精度分布模型体系,并提出创新性的“保护必要性指数(CNI)”,全面揭示了当前保护体系的不足与未来应对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于11月18日发表于《环境管理杂志》。

团队基于多种数据来源,获得超过13,000条有效分布记录,并结合环境变量,构建了迄今最完整的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分布预测体系。然而研究进一步发现,现有保护体系虽然覆盖了高原40%的面积,却不足以有效保护两栖爬行动物的关键热点区域。

研究首次提出的CNI指数将物种稀有度、威胁等级、国家保护级别和特有性进行整合,形成六级优先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Top2优先保护区中仅44%已纳入现有保护体系,超过一半的核心区域处于未保护状态。这些缺口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东缘和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这些区域往往存在较高的人类干扰,如耕地扩张、道路建设和草地牧业,这意味着这些关键物种面临潜在的生境破碎化和直接威胁。

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研究模拟未来变化表明,传统依赖历史分布格局的保护策略将难以应对气候驱动的快速生境变化,迫切需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保护体系。

为此,研究提出了一个可直接用于国家公园和保护地规划的策略框架。首先,基于CNI优先区评估扩展保护区域,Top2扩展方案可额外保护44个物种,是保护收益与管理成本最佳的选择。

其次,研究团队按照土地利用类型提出四类管理模式:在森林、湿地和水体等严格保护区,应重点保护关键繁殖地;在农地和草地构建生态友好型管理措施;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共存区,推动公众教育与交通减缓策略;在荒漠和冰雪地区,维持低干预管理。与此同时,研究强调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碎片化生境连通性、发展社区参与型保护,可有效提高物种在气候变化中的迁移能力和生态适应性。

团队提出,将CNI作为动态评估工具,每隔5–10年基于新的气候数据、遥感监测、人类干扰信息和新增的物种记录更新模型,从而为国家公园群的边界优化、廊道建设和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强调动态管理的理念与当前全球“30×30”自然保护目标的实施路径高度一致,为我国在青藏高原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5.12797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借乙烯调控棉纤维又长又强,有希望了 拯救微生物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保护行动
研究发现最暗弱双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