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3日,由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新时代博雅教育研讨会”在广州南方学院举行。广州南方学院校长顾问、博雅学院院长张明远致欢迎辞,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郭海鹏致辞。开幕式由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通识课程教研室主任黄家瑜主持。
张明远致辞。主办方供图,下同
记者获悉,本次研讨会以“博雅教育的使命、创新与实践”为主题,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博雅教育的理念更新、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吸引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移通学院、晋中信息学院、珠海科技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多所院校组团参加,共同探讨博雅教育的未来发展。
张明远介绍了广州南方学院将“应用型+博雅教育+国际化”作为人才培养特色,大力支持博雅教育,博雅学院以“五育并举、三全育人、通达博雅、守正创新”为宗旨,坚持以育人为本,推进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
针对“新时代”主题,郭海鹏解读道:全球化新动向与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变局,正是研讨会聚焦的核心背景。他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推动各大高校在博雅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
主论坛现场。
主论坛以“以人为本:博雅教育的核心旨归”为主题展开,由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副院长刘晓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美育中心主任、艺术教育系主任蒯卫华主持。
郭海鹏就人工智能时代的博雅教育进行主旨发言。他指出,AI本质是基于数据与算法的抽象数学模型,属“弱人工智能”范畴,虽然具备强大的特定领域处理能力,但是缺乏真正理解与意识。同时,郭海鹏结合儒家思想,从“仁者爱人”等五个维度阐释人的本质——鲜活且兼具情感、道德与创造性的生命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孟凡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其共同体艺术特质为当代美育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实践参与唤醒青年的情感共鸣与主体意识,实现“成人成己”。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
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李燕结合自身教育经历与实践,系统性阐述中山大学构建的“审美+创造”的立体化美育体系。中山大学开设100余门美育通识必修课,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与多元评审模式,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活动格局,艺术实践助力学生从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传递价值的主体。
重庆移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皮若兰分享了该校作为民办应用型高校的素质教育探索成果。学校以“五育并举”为指引,构建“四位一体双院制”培养模式,融合专业、通识、商科与完满教育。
广州南方学院博雅学院教授杨富斌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智慧之人”,教育应跳出“知识本位”误区,回归“育人”核心。要摒弃冗余信息,通过追问式、探究式教学着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本次研讨会设置四个分论坛,主题为“科技变革:博雅教育如何应对AI的挑战”“文化传承:博雅教育中的传统与现代”“学以致用:博雅教育与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美育陶冶:博雅教育中的审美与创造”。来自多所高校的20余位学者分享他们在博雅教育课程设计、教学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