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11/25 9:03:20
选择字号:
Cell Press Live 微生物:地球健康的隐形守护者

 

直播时间:2025年11月26日(周三)15:00——16:3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235474305777900

(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直播简介】

人类世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技术革命,推动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一进步的代价是全球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快速衰退,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行星健康”理念的提出,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密不可分,强调了亟需优化人类管理方式,共同守护一个健康的地球,为全人类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微生物群体涵盖细菌、古菌、病毒、真菌和原生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各个环境系统,从深海海沟到人体肠道,并塑造着地球生命的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尽管它们仅占地球总生物量约十分之一,微生物对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粮食安全、水资源卫生以及人类健康等多重可持续发展议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尽管微生物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令人惊讶的是,它们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中却鲜有体现。在联合国560项官方多边条约中,几乎难以找到直接涉及微生物的议题,显示出这一重要领域亟待获得更多关注与重视。

忽视微生物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可能导致努力徒劳,并加剧诸多本已复杂的挑战。例如,随着全球变暖,土壤微生物加速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不仅加剧气候变化,进而引发多重环境问题,还可能提升疟疾、登革热等媒介传播疾病的传播风险,威胁人类健康。

在此背景下,我们将通过一场Cell Press Live活动,汇聚中国顶尖研究人员,从多方位不同角度和领域,探讨微生物在陆地、海洋、海陆相接等多个场景在地球系统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紧迫挑战和前沿科学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免费注册参会:



【嘉宾简介】

▌个人简介:

肖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研究员。2001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压下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全海深深海微生物综合研究平台体系,提出并发展了原创的“共适应”理论,先后乘坐我国三代载人潜水器,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和克马德克海沟底部,探索过深渊、热液、冷泉等三类典型深海生境。2021年,发起并引领了马里亚纳海沟环境与生态研究计划(MEER 溟渊计划),2025年以封面专辑形式发表于《细胞》杂志。

▌报告主题:

从深渊到太空:微生物共适应策略及其全球意义

▌报告摘要:

极端微生物代表了地球生命的生存极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早期生命特征,并在极端条件下不断演化,在研究环境与微生物的关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在“溟渊计划”(MEER)中,我们通过大数据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厘清了微生物适应深渊环境的复杂因果关系,并且发现深渊高压下存在跨物种的“共适应”策略(Convergent Adaptation Strategies)。进一步通过深渊到其他环境的比较研究发现,发现“共适应”策略是微生物广泛适应地球环境的基础,且具有跨生境、跨物种、跨地质历史时期的特点,并为人类解决环境、资源、医疗健康、域外探索中的微生物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因此,我们也呼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集合深海、极地、热泉、冰川等不同极端生境的微生物多组学大数据,综合生态、代谢与AI大模型等研究手段,共同回答“共适应”策略下微生物的全球贡献与新资源潜能。



▌个人简介:

胡凌飞,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主持人;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养分循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根际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胡凌飞研究员主要以玉米和水稻为对象,研究次生代谢产物介导的土壤根际生态过程与生物障碍消减。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PNAS、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报告主题:

香气驱动的土壤免疫:芳樟醇塑造根际微生物与密植作物防御

▌报告主题:

密植种植是提升粮食产能的核心途径,但高密度伴随病虫害传播加速、生物胁迫累积等重大挑战。植物如何在密植环境下维持群体健康,是农业生态与土壤科学领域未解的关键问题。本报告将围绕植物挥发物驱动的跨界信号通路,揭示挥发物作为“信息中枢”协调地上–地下防御的机制。在玉米密植系统中,叶片持续释放的芳樟醇(linalool)在冠层内积累,被邻株感知后激活根系茉莉酸信号。该信号诱导玉米根系分泌苯并噁嗪代谢物HDMBOA-Glc进入根际,从而定向选择和富集有益细菌群落,增强水杨酸通路活化和系统性免疫。该机制显著抑制根结线虫、真菌病原及病毒侵染,并降低害虫取食,且这一微生物驱动的防御效应可跨代延续。本研究为破解密植农业“产量–健康”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并为未来发展挥发物调控、根际工程与微生物驱动的绿色农业技术奠定基础。



▌个人简介:

李猛,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古菌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海洋微生物组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海洋微生物组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大学古菌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古菌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The ISME Journal、mBio、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和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发表文章100余篇,文章被引用9821次。

▌报告主题:

红树林湿地甲烷排放及其微生物调控机制

▌报告主题:

红树林湿地是重要蓝碳生态系统,开展红树林湿地的碳汇研究,对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我们对红树林湿地的碳源汇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的认识不足,极大地限制了相关固碳增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本报告将围绕“微生物甲烷代谢”为主题,结合微生物组学、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到甲烷通量变化,深入探索红树林湿地甲烷排放及其微生物的调控机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全面最逼真的虚拟大脑问世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