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雪峰,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1 23:13:59
选择字号:
以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科技创新践行 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技部署学习体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我国在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专章部署,10次提及“科技”、8次提及“创新”,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叠加带来严峻挑战,全会的科技部署恰逢其时、靶向精准。

作为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所长、党委书记,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后,我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更强烈的紧迫感。

全会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确立为“十五五”时期核心目标之一,这一部署深刻把握了科技赋能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内在规律。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正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支撑,其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更是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这与青岛能源所聚焦的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以下简称“三新”)核心研究领域高度契合,更与研究所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定位精准对接。

近年来,青岛能源所与鲁抗医药合作,突破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建立了全球首条发酵生产示范线,实现了反式乌头酸酯增塑剂中试规模量产,入选九部委《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列为重点发展的生物基化学品;2025年入选工信部生物制造首批标志性产品。这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瞄准产业真问题开展“十年磨一剑”式的原始创新,才能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全会部署的重要任务,更是青岛能源所聚焦的“三新”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地的关键支撑。“三新”领域的产业化特性决定了必须打通“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全链条,研究所联合中石化湖南石化创制了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新材料,实现全球首次万吨级生产示范,联合森麒麟、昊华等,完成100万条新型高性能轮胎产销,荣获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秀奖,入选2024年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这种“研究所出技术、企业建平台、共推产业化”的协同模式,正是对全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求的生动实践,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全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一部署揭示了科技创新的核心密码,青岛能源所科研领域横跨生物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突破关键技术的核心要素。按照院党组“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要求,建立了“教育-储备-发掘-培养-激励-稳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近3年30人获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针对全会“完善科技评价体系”的要求,青岛能源所将进一步强化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核心任务,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按照四类不同类型科研活动属性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投身关键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作为研究所党委书记,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党建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为此,研究所专门制定《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的若干举措》,持续推进落实。例如,为保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深海国际站能源系统的按时交付,先进储能技术研究室党支部带领党员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开展双班十二小时工作,历时4个多月,及时保质完成2000kWh国际站能源系统的交付,保障了国际站的能源供给,以实际行动践行院党组“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的要求。

面向“十五五”,青岛能源所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紧扣研究所抢占“三新”领域科技制高点核心目标,聚焦三大方向精准发力:一是强化原始创新,锚定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先进储能技术、能源合成生物技术与绿色生物制造、先进生物燃料与高分子材料等主攻方向,以太阳能光电转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力争取得颠覆性突破成果;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重点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甲醇、橡胶材料循环利用、绿色增塑剂等3-5项关键技术实现万吨级工业示范;三是建强人才队伍,深入实施“清源学者”计划,通过“揭榜挂帅”“组群制引才”等机制引进海内外战略科学家与领军人才,壮大博士后创新队伍,打造一支以国家级人才为核心、结构合理的战略人才力量。

全会吹响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奋进号角,青岛能源所将始终牢记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以“三新”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能源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报》记者廖洋、青岛能源所党办业务主管徐丽雯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