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孟凌霄 王昊昊 张楠 田瑞颖 廖洋 孙滔 张思玮 高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1/21 21:08:51
选择字号:
我们连线了9位刚刚当选的院士……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倪思洁 孟凌霄 王昊昊 张楠 田瑞颖 廖洋 孙滔 张思玮 高雅丽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共有144人新当选为院士。《中国科学报》第一时间连线了9位新科院士,请他们分享在得知获选消息后的心情和心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江:

今天,我的第49位博士生答辩通过!


11月21日早上8点30分,周兴江坐在位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9楼的办公室。今天和往日没有太大差别。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博士生即将在1小时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但令周兴江遗憾的是,自己不能出席答辩现场。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他需要遵守“静默期”要求。

早晨9点刚过,周兴江的手机便发出连续的“滴滴”声。未读信息排成一长串,每条关键词都是“祝贺”——今天,他正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兴江逐一回复信息,其中一条是发给导师赵忠贤先生。“如果没有您,我就没有今天。”周兴江写道。

这是他的心里话。“我人生中最关键的几步,都得益于导师的指导。”周兴江告诉《中国科学报》。

1990年,硕士毕业的周兴江本想出国深造,结果因签证原因未能成行。赵忠贤得知后说,“欢迎你来读我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周兴江先去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又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做研究。2006年,在赵忠贤的建议下,周兴江回国。

之后,他与国内其他科学家合作,研制出国际首台大动量极低温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我在国内这些年干成的事,在美国绝对没希望干成。”周兴江感慨。

后来,周兴江跟导师一样,用经验和眼光指导学生。他常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会一点点进步。”他也尽己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条件,“帮他们一下,他们走的路可能会很不一样”。

周兴江培养的博士,有十几位已成为科研机构研究员和大学教授。现在,周兴江正带着一群年轻人,从事高温超导机理研究。

“高温超导从1986年发现至今,机理问题还没有解决。获得院士荣誉是让人高兴的事,但初心不会变。”周兴江说,“我们会继续用自己研制的设备,把研究深入下去。”

逐一回复了大家的祝贺信息,周兴江看了看时间——9点23分。

他快速起身,关闭电脑,拿起纸笔,从9楼冲向2楼,一脚踏进论文答辩房间。

此时,他的学生正端坐在电脑前,面对7位重量级同行评委。周兴江一出现,学生的眼睛瞬间亮了,嘴角也开始上扬。

增选名单公布时,即宣告“静默期”结束。周兴江像过去一样,在答辩开始之前,郑重地向论文答辩委员会介绍学生的情况。

两小时后,答辩完成。这位学生成为他培养出的第49位博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冰:

我不会因为当选院士而多招或少招学生


11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冰正在参加培训。会后他拿出手机,收到了约1500条消息。直到中午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仍未来得及逐一回复。

朱冰坦言,院士评选本质上是对过去工作的认可或评价,并不改变工作本身的价值,也不会影响今后的科研能力。

他还特别强调:“我不会因为当选院士而多招或少招学生。”朱冰介绍,其课题组规模不算太大,以课题组为主完成的研究论文,每年通常只发表一两篇,有时甚至“光头”,但研究得到的认可度依然较好,因此并不需要更多资源或人手去发表更多研究论文。

未来,朱冰团队会聚焦表观遗传学。近期,他们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相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表观遗传调控与干预全国重点实验室。他希望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并重考量。

“我们不打算去做那些已经很多人在做、容易一拥而上的方向。”朱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夕兵:

坚持就会有收获


“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发布时,我正在实验室跟团队成员讨论深地专项,手机忽然接连响起通知。”中南大学教授李夕兵拿起手机,才发现全是祝贺他当选院士的消息。

听到动静的学生们都凑过来,得知结果后都特别开心。“有几个孩子还赶紧跑出去买了鲜花,让人特别感动,这是团队共同的荣誉。”李夕兵说。但很快,他和学生们又回到工作状态,继续探讨起项目接下来该怎么干。“矿井里的问题不等人。”他说。

过去30多年里,李夕兵一直从事金属矿安全高效开采等领域的研究。在他看来,采矿研究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早年为摸清岩体动力灾害规律,他曾带着学生扎进潮湿、闷热的地下千米矿井。“矿体的赋存状态藏在每一寸岩层里,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摸清规律。”

“搞矿业就得‘沾泥带土’,多下井、多跑现场,才能真懂工程里的难。”这是李夕兵常对学生说的话。他强调,资源埋在地下,只有开采安全了,国家的资源保障才稳固。“学无止境,科研之路没有尽头,我将带领团队在资源开发的‘深’处,继续书写矿业人的坚守。”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茂炎:

做科研从来不能松懈


从早上9点多名单公布,到下午与《中国科学报》连线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收到了许多合作伙伴、同行朋友的消息。

“朋友们是真诚祝贺,我当然也要真诚感谢。没有这些前辈、同行、团队的指引、帮助、支持,又哪有如今收获过的科研成果呢。”朱茂炎说。

最让朱茂炎感动的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均远的关注。陈均远已退休,目前常住广西北海,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也在第一时间打来了电话。“他没有说‘祝贺’,但我感觉到了他的认可。”

朱茂炎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他心中,老师陈均远就像一座“高山”。他希望能像老师当年一样,给团队中的青年人才更多鼓励和经验分享,努力推动地球生命演化领域的研究。

朱茂炎坦言,院士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规划好接下来的科研道路。“做科研从来不能松懈。我们团队从事地球和生命演化方面的研究,这项工作没有止境,毕竟我们离真相还很遥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克平:

希望实实在在多做点事情


得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正在汕头参加一场国际会议。现场很热闹,而他内心却格外平静。

面对这份荣誉,马克平坦言,无论能否当选院士,“我们就是希望实实在在多做点事情”。

深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研究30年来,马克平带领团队系统性地构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基础,将前沿科学研究直接应用于国家生态保护决策。

未来,他希望从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一步走向科学前沿,产出更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二是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价值,将科学研究更好地融入国家决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志明:

守好海洋“责任田”育好科研“小徒弟”


得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正在位于青岛西海岸古镇口园区的会议室开组会。团队顿时沸腾了起来,祝贺声此起彼伏。俞志明首先感谢了团队成员,在他看来,个人成就离不开团队,这是大家共同的荣誉。而这份荣誉,是责任,是鞭策,更是科研新起点。

“对我来说,从科研到应用的成就感非常强烈,就是自己的成果在社会上对各方面都有所贡献。”俞志明表示,作为“赤潮消防员”,他对生态的守护还将继续。

而他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推动赤潮治理的“中国方案”持续走向世界,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加速海洋生态保护领域技术、标准与合作的国际化,展现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智慧与担当;二是培养优秀海洋科研人才,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兵:

要更好回报国家


11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研究员张兵和学生们一起,正在备战下周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遥感辩论会。现场气氛紧张且忙碌,没有一个人为其他事分心。

作为高光谱遥感领域的一名研究者,张兵常说,自己大学毕业后赶上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好时候”。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的他来到中国科学院攻读研究生,从此扎根于此,再未离开过高光谱遥感这片科研沃土。

“是中国科学院培养了我,也一直对我的各方面工作给予重要支持。我要更好地回报国家,回报中国科学院。”张兵坚定地表示。

回望来路,他坦言自己的职业生涯离不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童庆禧的引领和培养,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科研热忱与工作激情的感染。“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常走常新,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对科学研究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这些榜样的力量不断坚定着他的科研信念。

目前,张兵同时承担着空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管理职能。在他看来,当选院士意味着责任更重、要求更高,“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更加努力地做好”。面向未来,他表示将继续深耕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紧密对接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秀军:

院士身份不是光环,而是使命的延伸


11月21日上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正在医院主持一场协调会。会议结束后,他告诉《中国科学报》:“院士身份不是光环,而是使命的延伸。医学创新之路没有终点,永远是进行时,今天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从手术台上的医者,到实验室中的科学家,再到医院管理与政策建言的多面手,蔡秀军的角色在变,但初心始终如一。“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份信任重于泰山。”

面对荣誉,蔡秀军语气坚定:“健康中国建设是一场需要全体医学人共同奔赴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四个面向’,以创新回应医学难题,以技术护佑生命尊严,以仁心拓展优质医疗的覆盖广度,让医学进步惠及更多百姓。”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强:

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母亲和老师


11月21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强正在赶往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的路上。

得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拨通了两个人的电话——自己的母亲和硕士导师、南京大学教授赵鸣,分享这份属于科研人的喜悦。而除了“喜乐”,他心中更多的是清醒与责任。“我更看重的是科研过程中每一步的收获。”

这份坚守源自多年来科研路上的耳濡目染。“赵老师做学问的认真和淡泊名利的精神,对我影响至深。所以我第一时间就给老师打了电话,我想让他知道,学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张强说。

作为长期扎根西北的干旱研究专家,张强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干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虽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仍有太多问题需要破解。与此同时,全面破解干旱灾害监测预警与应对中的关键难题,也需要进行系统性攻关。

未来,他计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团队聚焦西北气候变化规律,探寻减灾防灾的有效策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支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