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2025年复旦大学“瑞清”教育基金颁奖典礼暨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复旦大学“瑞清”教育基金是复旦大学校董、化学系1984级校友谭瑞清于2021年设立的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设有综合奖、专项奖、新生奖和特聘讲席教授与青年学者计划,致力于支持化学、材料、高分子与能源学科人才引育和教育教学。
谭瑞清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能为心怀梦想的学子们、辛勤耕耘的园丁们,点亮一盏灯、搭设一座桥,共同助力化学学科人才辈出、基业长青。
“我们将持续发挥好基金作用,加大学科战略人才引育力度,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复旦担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介绍,“瑞清”教育基金设立四年以来,已累计颁发151项奖项,其中教师获奖26项,新生奖125项。
今年,“瑞清”教育基金首次设置瑞清“创新奖”,旨在鼓励在评选年度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在应用研究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或在交叉领域科学探索中做出引领性突出贡献的在职教师。复旦大学化学系研究员董安钢,教授乔亮、徐昕、张俊良,以及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张波、高悦获此殊荣。
专项奖包括“博学”教席、“切问”教席和“近思”教席。
“博学”教席旨在鼓励在推动人类进步与全球合作、推扬服务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化进程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施章杰由于开创了氮气到含氮有机化合物高效合成的新一代物质转化途径,为推动化学工业的绿色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获得该奖项。
“切问”教席鼓励致力于解决国家战略重点领域问题,突破国家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在职教师。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丁建东获得该专项奖。基金表彰其深耕分子设计到医疗器械的全链条创新,领衔创制可注射热致水凝胶与新型左心耳封堵器,为提升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思”教席聚焦鼓励加强基础原创性研究、培育前沿顶尖科研成果,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产出的教师。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周鸣飞由于自主发展了高精度分子光谱探测仪器,拓展了碱土金属成键原理,发现元素最高氧化态极限,拓宽了对化学键的认知边界而获得该奖项。
2023年起,“瑞清”教育基金开始设立“瑞清”特聘讲席教授,旨在大力支持战略人才引育计划,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入化学、材料、高分子及能源学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员凌盛杰获聘2025年“瑞清”特聘青年学者,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大分子、材料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在人工智能辅助生物材料及器件设计取得了突出成绩。
今年的新生奖更加聚焦拔尖创新,来自化学系、高分子科学系和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的40名学生获此殊荣。
学术报告会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游书力受邀作题为《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新反应》的学术报告。此外,周鸣飞、施章杰、浙江大学教授李昌治、苏州大学教授李彦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万晶晶、南开大学教授张新星先后分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