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一届特种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青岛开幕。此次大会由青岛农业大学主办,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家高校食品学院及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共同承办,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及企事业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共谋特种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大会以“融合创新?科技赋能?产业提质”为主题,旨在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特种食品产业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任发政、谢明勇、金征宇、薛长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学与食品科学处处长李兴峰,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王小波,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波,部队和山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国内食品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代表800余人出席了大会。
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潘军表示,当前,推动特种食品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特殊环境营养需求等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产一线。期待与企业共同完善合作链条,推动研发应用升级延伸,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揭牌仪式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理事长顾正彪指出,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碰撞、智慧交流与资源对接,为特种食品产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提出,特种食品作为“精准营养密码”,其发展水平关乎国家战略与人民福祉。他呼吁组建跨学科、跨企业的创新联合体,突破高端技术瓶颈,完善标准体系,加速成果转化,培育健康消费市场,推动特种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波表示,通过搭建校地协同、校企联动平台,促进特种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为行业破题引路,注入新动能。
现场倾听产品介绍
开幕式上,孙宝国、王小波、王波、顾正彪、潘军等共同为特种食品营养与创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助力山东省特种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会上,还举行了校地企产学研签约仪式。
开幕式后,多位院士及专家围绕大食物观、功能食品产业、药食同源、食品源外泌体提取及应用等前沿话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见解。
本次大会为期两天,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了“未来食品与智能制造”“特殊环境食品需求与精准营养”等四个分论坛,以及两场研究生论坛。此外,大会还安排了特种食品产业发展及技术需求对接研讨会、科技赋能青岛企业技术需求对接路演等活动,为供需双方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