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发布时间:2025/11/19 12:52:30
选择字号:
江门中微子实验发布首个物理成果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装置首个物理成果——提供了两个中微子振荡参数截至目前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6种夸克,3种带电轻子和3种中微子。它们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由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所描述。中微子被普遍视为通向标准模型之外新理论关键“门户”。弄清中微子质量和味混合的起源机制,是理解整个宇宙为何呈现今日面貌的核心问题之一。

团队通过对2025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测量了被称为“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的theta(12)及其相关的质量参数,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精度提高了1.5到1.8倍。中微子振荡参数的精确测量将打开检验三代中微子振荡的完整性之门。

JUNO由高能所提出构想,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2025年8月26日完成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JUNO除了聚焦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一核心目标,还将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开展对太阳、超新星、大气及地球中微子的研究,并寻找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现象和新理论。JUNO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以检验中微子是否为自身的反粒子,并探测中微子的绝对质量。

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拟合结果


来源:重大科技任务局 高能物理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