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9 15:14:07
选择字号:
研究阐明了微/纳米塑料的植物毒性机制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周爱民、王月等为阐明微/纳米塑料的植物毒性机制提供了新内容,为利用羊草等生态关键物种修复污染土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微/纳米塑料作为全球瞩目的新兴污染物,其危害已引发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水生植物、模式植物及农作物对微纳米塑料的响应,而对陆生植物的生态效应认识有限。

本研究中,团队以极具生态价值的羊草为研究对象,探究50nm和20μm两种粒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对其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粒径N/MPs均对羊草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生长受阻、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减弱及氧化应激加剧,且小粒径和高浓度处理的毒性更强。通过荧光可视化与定量分析发现,小粒径主要经外质体途径进入体内,而大粒径则因尺寸效应对根系造成机械损伤。转录组学分析显示,不同粒径处理显著富集与胁迫响应相关的多种通路基因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羊草可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积累脯氨酸及启动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增强对N/MPs胁迫的耐受性与解毒能力。

本研究不仅进一步揭示了PMMA对羊草的毒性机制,也为利用陆生植物修复微纳米塑料污染土壤提供了新策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4033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