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DeepSeek引发全民AI热潮,当“杭州六小龙”成为创新代名词……浙江正以“向新逐新”的姿态,将最前沿的科技转化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科普服务。
作为全国最早提出“新质生产力科普”概念的省份,浙江科普工作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学问,也不是科技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融入产业链、触摸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通过政府、学会、企业、社会的协同创新,浙江正构建一个“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科普新生态,让161家“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成为公众理解未来、触摸前沿的窗口。
航空航天筑梦:产业场景变身科普课堂
“原来飞机起落架的制造精度要达到0.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作为浙江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的代表性场馆之一,绍兴万丰航空小镇打破了“企业生产区与公众体验区”的传统界限,将航空产业全链条资源转化为科普核心内容,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航空科技的脉搏。
从飞机发动机原理动态演示屏到模拟飞行体验舱,从航空材料标本展示墙到零部件精密制造观摩窗,每一处场景都紧扣产业前沿,在其模拟生产车间里,常有研学学生围着航空零部件展品惊叹不已。
“我们没有照搬传统科技馆的陈列模式,而是把万丰集团的航空制造生产线作为‘活教材’。”场馆负责人介绍,科普馆专门设置了“生产线科普通道”,公众可通过透明观礼台观看飞机铝合金轮毂、起落架等关键部件的加工全过程,由企业技术骨干现场讲解“如何将一块铝合金锻造成航空级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针对青少年群体,场馆打造了“航空工程师成长营”特色研学项目,开发出“飞机模型设计与组装”“航空材料强度测试”等12门实践课程。
数据显示,自挂牌新质生产力科普馆以来,该场馆已接待公众参观超30万人次,开展研学活动800余场,带动小镇航空科普相关旅游收入增长25%。这种“企业主体、产业赋能、科普创收”的模式,成为浙江科普产业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同样聚焦高端装备领域的浣江实验室科普馆,则以“航空航天新材料”为核心主题,展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天器轻量化制造中的应用成果。
馆内的“材料性能互动测试仪”让公众可亲手操作,对比传统金属与航空复合材料的强度差异,这种“理论+实践”的科普方式,让前沿材料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数字智能破圈:科技巨头搭建普惠平台
“请问通义千问,如何用人工智能识别农作物病虫害?”在阿里云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的智能交互区,农户王大伯对着语音终端提问,屏幕上立即呈现出识别步骤和防治方案。
依托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淀,这家科普馆成为浙江数字经济科普的重要载体,实现了“高端技术平民化、专业知识通俗化”的传播效果。
作为由科技企业主导建设的科普场馆,阿里云科普馆创新性地打造了“AI产业溯源”展示链,从芯片研发、算法训练到智能应用,通过VR技术还原人工智能产业全流程。
在“智慧城市体验区”,公众可通过触控屏幕操控模拟交通系统、智能电网,直观感受AI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针对开发者群体,场馆联合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开设“AI科普工坊”,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展编程教学、算法科普等公益培训,已培育科普志愿者2000余人。
这种“企业技术资源科普化”的模式,在浙江并非个例。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普馆内,“大模型对话体验区”前排起长队,公众可与行业专用大模型进行技术交流;在宁波,依托新材料企业建设的科普馆,开发出“材料魔法课堂”系列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传播,累计播放量超5000万次。
“数字技术让科普突破了时空限制。”浙江省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114家新质生产力科普馆中,有32家由数字经济企业主导建设,这些场馆不仅提供线下体验,更搭建了线上科普平台,整合形成涵盖8大领域、10万余条内容的数字科普资源库,实现“线上云体验+线下深互动”的科普服务新模式。
产学研融合:科研高地化身科普阵地
“这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能检测出化工产品中百万分之一含量的杂质。”在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化工科普教育基地,科研人员正为参观的中学生讲解精密检测设备的原理。
作为集科研、教学、科普于一体的新质生产力科普馆,这里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优势,成为连接科研前沿与公众认知的“桥梁”。
该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天津大学在化工领域的学科优势,设置了“绿色化工展厅”“精细化工体验区”等六大功能区,展示了新能源电池材料、环保涂料等前沿产品的研发过程。
与传统科普馆不同,这里的展品每月都会根据科研进展更新,最新研发的环保材料、新型催化剂等科研成果,能在短期内转化为科普展品。
“我们希望让公众看到,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基地负责人介绍,场馆定期举办“科研开放日”活动,邀请公众走进实验室,观摩科研人员开展实验,去年以来已接待参观超8万人次。
在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科普馆,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普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场馆联合省科技厅“科技成果科普化”项目,开发出“疫苗研发模拟”“基因测序体验”等互动展项,让公众了解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技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场馆开设“科研方法科普课”,由院士专家讲解科研思路,已成为当地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
产学研融合的科普模式,不仅提升了科普的专业性,更推动了科普产业化发展。据浙江省科普联合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省科普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其中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科普产品销售额占比达42%,形成了“科研成果科普化、科普产品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从航空小镇的产业科普到科技企业的数字赋能,从高校研究院的科研解密到161家科普馆的协同发力,浙江正以新质生产力科普为抓手,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大众生活。
浙江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向县域延伸,培育更多科普产业新业态,让科普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与“加速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