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6 15:47:12
选择字号:
糖尿病防控应从“单一控糖”转向“多病共管”

 

“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的现象比较常见。高血压、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共存会加重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而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相比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患各种感染的风险均在增加,长病程、代谢异常、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风险则会更高。”近日,在一场题为“糖疹联防,稳住血糖”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科普活动上,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表示。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随着患者数量激增,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超过1.4亿,居全球首位,随着老龄化逐步深入,糖尿病与其他疾病的共病问题也日益严峻。

《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做好血糖控制的同时,要加强危险因素控制,谨慎预防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加快构建慢性病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新模式。

免疫力相对较低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平稳是疾病管理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临床通常将血糖管理作为患者健康管理的重心,然而,在疾病的长期影响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

郭立新建议,“糖友”在做好血糖控制的同时,还需做好多重风险因素的综合管理,降低共病风险。

比如,带状疱疹与糖尿病共存,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据报道,约有24%的糖尿病患者会在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血糖控制恶化,住院率、再住院率和并发症风险均增加。

这一点得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的认同。他表示,糖尿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免疫力水平相对较低,一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趁虚而入,便会诱发带状疱疹。而带状疱疹与普通的皮肤病不同,虽然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水疱、皮疹,但本质上它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已有研究显示,超过90%的成人体内都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除了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群体以外,高龄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的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群体,应特别注意做好主动防护。”

“一旦糖尿病患者叠加带状疱疹,疼痛的持续时间更长、严重程度更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会增加,还会继发皮肤的细菌感染。”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刘波涛表示,这也可能会让糖尿病患者陷入多种疾病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更凸显了多病联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糖尿病管理须全流程

因此,应对“多病共存”的严峻挑战,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凝聚防控合力。

郭立新建议:“从医生层面来看,内分泌科医生要成为‘综合健康守护者’。这就要求我们内分泌科医生转变观念,不仅要聚焦于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更要在日常诊疗中主动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尤其针对50岁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高风险人群,需关注其疫苗接种状况,提醒其重视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同时,我们还需加强与皮肤科、感染科、疼痛科、疾控部门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协作,构建‘医防融合’的诊疗服务模式,推动感染预防真正融入糖尿病管理的全流程。”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疾病预防的前沿阵地,已率先展开“多病联防”的探索实践。北京市通州区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平学慧表示,该社区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推动血糖管理,并定期提醒重点人群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与会专家期望,通过此次活动打破单一疾病防控的壁垒,持续提升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对共病风险的认知,让“主动预防”成为全民共识,让“多方协同”成为防控常态,让糖尿病患者及公众群体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联防联控”之中,让更多居民享有更高质量的健康生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乙烯可正向调控棉花耐冷性
九寨沟震后八年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arXiv将不再接受计算机科学综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