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牟建军团队在《医学通讯》在线发表了原创性成果。研究团队基于“汉中儿童高血压研究队列”长期随访,系统揭示了儿童期至中年期血压水平对中年期动脉硬化的长期影响,并阐明了胰岛素抵抗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为我国构建以早发现、早干预、精准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证据,有望推动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研究团队依托“汉中儿童高血压研究队列”,纳入1448名儿童期(6–18岁)起始并随访30余年的参与者,综合分析了儿童期、成年期及累积血压负荷对中年期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动脉硬化指标)的影响。
研究取得以下重要发现:
全生命周期血压均与中年动脉硬化显著相关:儿童期、成年期血压以及长期累积血压负担均与中年动脉硬化显著相关。其中,成年期血压的关联强度最大,贡献度超过40%,但儿童期血压和长期血压负担的作用亦不可忽视;
在众多代谢指标中,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是成年期血压与动脉硬化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提示胰岛素抵抗是重要机制通路;
性别分层分析显示,该中介效应主要存在于男性人群。
该研究明确了“生命早期—成年期—中年期”血压管理的关键价值,强调应当将血压监测与代谢健康管理纳入全生命周期策略。成果不仅丰富了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理论认识,也为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指标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为防控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牟建军教授团队。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mco2.7044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