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研究显示,导致腺热(又称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接吻病)的病毒似乎会感染并重编程人体免疫细胞,使一些人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
狼疮会导致极度疲劳、皮疹以及关节和肌肉疼痛 图片来源:syahrir maulana/Alamy
狼疮或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所致。当B细胞和T细胞等免疫细胞持续活跃时,会攻击健康组织,从而引发多种症状,包括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和极度疲劳。狼疮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涉及遗传因素、激素作用与环境诱因(如病毒感染及微生物群失调)的共同作用。
狼疮患者——其中约90%为女性,体内存在相对高水平的抗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抗体,该病毒会引发腺热。全球大多数成年人曾感染EBV且通常无症状,但狼疮影响了全球约500万人。
为探究EBV和狼疮之间的关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William Robinson团队开发了名为EBV-seq的单细胞RNA测序平台。该平台能识别狼疮患者体内被EBV感染的B细胞——这类细胞负责产生中和病原体的抗体,并解析这些细胞表达哪些基因以产生RNA分子。
在11名狼疮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研究人员发现每1万个测序B细胞中约有25个感染EBV。相比之下,在10名健康对照组中,每1万个测序B细胞中仅有0至3个感染。
受感染细胞主要为记忆B细胞——这类B细胞能记住既往病原体威胁,以便下次遭遇威胁时迅速启动免疫反应。
Robinson和同事发现,这些被感染的记忆B细胞会表达名为ZEB2和TBX21的基因,从而引发连锁反应,激活另一类免疫细胞——辅助T细胞,进而招募未感染的B细胞。这会使免疫活动在恶性循环中加剧,直到它开始攻击身体。
证明EBV在狼疮中的致病作用的关键发现是,该病毒通过产生名为EBNA2的蛋白质,预启动记忆B细胞。这种蛋白质与ZEB2和TBX21基因结合,增强其活性。
至于为何大多数EBV感染者不会患上狼疮,Robinson认为,一些人的基因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误伤健康细胞的B细胞。“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George Tsoko指出:“EBV未必会参与每个狼疮病例的发病过程,因为狼疮的发病机制非常多样化。但在特定患者中,我确信它会是主要诱因。”早在40多年前,他就曾报告该病毒在狼疮患者体内诱发异常的T细胞反应。
Robinson指出,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EBV与另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存在显著关联,而新发现揭示了该病毒如何更广泛地驱动此类疾病。
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或许能解释为何某些CAR-T细胞疗法在狼疮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惊人疗效。这类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T细胞以攻击特定靶点的疗法,原本是为治疗B细胞失控增殖引发的血癌而研发,通常会耗尽B细胞。
“这些CAR-T细胞疗法似乎能实现我们所说的长期持久缓解,即患者停用所有药物,这表明它们甚至可能治愈患者。我们认为,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或耗竭EBV感染的B细胞来实现的。”Robinson说。
但Tsokos表示,这种疗法作为狼疮治疗手段的潜力仍有待验证。部分原因在于,尽管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血液中B细胞水平下降,但这些细胞常潜藏于骨髓中,目前尚无数据证明所有B细胞均被清除。
这项研究还支持开发针对唾液传播的EBV疫苗,以期预防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有望阻断EBV感染,从而预防狼疮。”Robinson说,但该疫苗对已感染EBV者无效,因为B细胞重编程似乎发生在感染早期阶段。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y021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