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石油工程“联姻”阿拉伯语:一场跨越文理的人才培养实验 |
|
|
陆润清的大学生活和很多同龄人不太一样。
比如,身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下简称中石大)的大三本科生,他一半的大学时光是在离学校几十公里外的北京语言大学(以下简称北语)度过的;再比如,虽然他的志向是将来从事石油相关行业,但眼下他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却是如何学好阿拉伯语。
“就像高中一边学英语一边学化学一样,只是场景换成了大学校园。这种感觉其实挺奇妙的。”陆润清说。
带给陆润清这种奇妙体验的,是近年来一些学校正在探索的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作为该项目招收的首批学生,陆润清需要在大学4年里同时学习石油工程专业和阿拉伯语专业,而这两个专业分别是中石大和北语的“王牌专业”。
共同的需求
陆润清是2023年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发布当年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及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名单,中石大和北语联合申报的“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
根据项目方案,两校将共同组成实验班,招收来自两校的学生。学生保留各自学校学籍,但由两校共同培养,并在学位证书上进行联合培养标注。
“这个项目最初源于一次培训中教务处长们的闲谈。”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石大本科生院副处长宋健斐说,一次思想的碰撞催生了合作的星火。
这一“碰”看似简单,背后却有更长远的考虑——尽管上述两个专业分别是两所学校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但在各自发展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具体而言,作为一所语言特色鲜明的高校,北语的学科发展在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下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正如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刘宝霞受访时所言:“尽管人工智能和实时翻译技术目前还难以取代高端人工翻译和高层次语言交流,但必须承认,对于部分偏重工具性应用的语言专业学习来说,其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教学也需顺应趋势作出相应调整。”
在此背景下,国内语言类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语言+特色专业”的结合,而由于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区域为石油资源丰富的阿拉伯地区,与石油专业的“联姻”便有了现实需求。
同样的需求也出现在中石大对石油工程专业的发展规划中。
“石油工程是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契合的。”宋健斐说,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地区在石油产业方面与我国保持着长期合作。“因此,我们的涉外员工最好能既懂技术,又能与当地人流畅沟通。”
于是,在双方共同的需求下,“阿拉伯语”和“石油工程”两个专业被顺理成章地组合在一起。
2023年6月,在“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启动仪式上,北语校长段鹏表示,该项目希望培养具有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双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国和中东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
彼时,距离陆润清走进高考考场只剩一周多的时间。
最大的难题
2023年的暑假,对于陆润清来说是进入大学前的最后一段“闲暇时光”,但对于两校的相关负责人来说,则是一段忙碌的“赛前准备期”。
“两个专业的学科性质和定位完全不同,要想顺利‘联姻’,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刘宝霞说,从2022年双方有意向合作开始,相关的沟通协商几乎没有停止过,比如两校生源如何划分、课程如何设置、住宿如何解决、教师如何调配等。
最终,考虑到两校的实际情况,该学位项目采取“1+1.5+0.5+1”学制以及“双校区+国际交流”的模式。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年在中石大学习,以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到五学期在北语学习,以阿拉伯语相关课程为主;第六学期赴阿联酋进行生产实习,近距离接触一流的国际油气合作公司;本科最后一年则在中石大学习。
“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在培养方案中融合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宋健斐笑着说,石油工程和阿拉伯语分别是两所学校的“王牌专业”,大家都想尽量保留各自的核心课程,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取舍成了难题。
经过多次商议,方案最终敲定。目前,陆润清4年要修满180个学分,虽然多于一般专业的学分数,但考虑到学生要学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这一学分数处于合理区间。
对此,北语阿拉伯语专业教师庞博表示,从实际教学角度看,目前的课程体系是符合要求的。
庞博教授的课程是《实用基础阿拉伯语》,这是一门精读课程。考虑到项目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在授课中会及时调整进度,并有意加入阿拉伯地区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的介绍,力求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不论是哪所学校的学生,在入学之初都是‘一张白纸’,因此在教学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庞博说,他希望通过4年的本科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对象国情况,“这种视野的拓展可能比单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加重要”。
关键的保障
作为项目的首届学生,陆润清目前正在准备下学期的海外实习。回顾此前在两所学校的学习经历,他坦言“各具特点”。
“总的来说,北语更有人文气息,而中石大则更具科研氛围,在两所学校学习的感受截然不同。”陆润清说。
庞博也有类似的感受。学生大一期间,他几乎每周都要到中石大授课,充满“理工味儿”的校园让已在文科高校工作多年的他颇感新鲜。
这一切都建立在两所学校为师生们提供周到服务的基础上。
“中石大并没有把我们这些北语的老师当外人,而是细心地为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庞博说,甚至办停车证、校园卡等“小事”,学校也考虑到了。
同样,在举办规模盛大的世界文化节时,北语也特意邀请了中石大的学生作为“自家人”参与其中。
不过,项目刚开始时,双方的合作并没有这么顺利。
“这是一个逐渐磨合的过程。”宋健斐坦言,两所完全不同的学校想要共同培养人才,没有分歧和矛盾是不可能的,更不要奢望一开始就能面面俱到。“确保双方合作下去的基础,除了共同的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机制。”
宋健斐表示,中石大与北语相关部门之间一直保持着频繁的沟通,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课程设置为例,双方最终能够在各自保留核心课程的同时,将学分数减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沟通中,我们发现两校都有通识课要求,于是将部分基础课程调整为通识课,从而减轻了学生负担。”宋健斐说。
事实上,就在“石油工程+阿拉伯语”培养项目落地的第二年,双方又联合开设了“资源勘查工程+俄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此外,北语还与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了其他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而这些尝试几乎都是以“石油工程+阿拉伯语”项目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
“伴随高校合作的日益频繁,此类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会越来越多,而要保证此类尝试落到实处,双方沟通渠道的通畅与沟通的日常化必不可少。”刘宝霞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