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1/3 20:28:47
选择字号:
42岁教授的4年系主任生涯:一款现实版“战略游戏”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孙滔

系主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孟佳的答案是,就像一款战略游戏。

不过,他这个系主任的“游戏币”马上就用光了。得知生物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系(简称生物系)即将因架构调整而不复存在时,孟佳的第一感觉是,“恍惚间有点遗憾”。这个他干了四年多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系主任职位,即将自然终结。

他的微信签名是杜甫批判庸者的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此刻,这句诗之于他,别有一番意味。

是时候评价自己的这段人生历程了。

孟佳图源:西交利物浦官网

代理系主任

孟佳是2021年7月份上任的,那时他38岁。

2021年,西交利物浦生物学系有多位教师离职,本来22位教职工只剩下了13位。他们离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外国教师回国了、有的退休、有的被工业界挖走了……原来的系主任被调到了新成立的药学院做院长,还带走了4个同事。如此境况下,生物系的教研运行快要瘫痪了。

离开之际,原系主任鼓励孟佳可以试一下,希望他来申请这个职位。

孟佳掂量了一下——这是提升个人影响力和事业上升的难得机会。他看到,一些更资深的教师并没有意愿来竞争这个烫手山芋,而自己在这些相对年轻的教师中算是有竞争力的——文章、基金“过硬”,并且自认为做事公平,能接受新事物。

之所以自认为更能接受新事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孟佳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者。他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然后赴美读了生物信息领域(偏统计建模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段时间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后,他于2013年加入了西交利物浦大学。

这种跨学科的出身,反而给他带来了一些优势。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不够深厚,他就不断学习,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一些。

他还有一个更“功利”的考量:自己已经做了6年副教授,尽管距离教授只有一步之遥,但在这所对标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中外合作大学,每年只有寥寥几个教授晋升名额,那么做系主任就成了晋升考核加分的良机。

为此,孟佳还专门找了其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博导寻求建议。导师给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意见:自己是绝对不会选择做系主任的,因为那是一个servant的纯属服务者的角色;但“你(孟佳)可以试试,应该会喜欢的”。他的博导是华人,出身于学术世家,其父亲和祖父都做过中国名校的院长。

孟佳心中暗忖,自己在博导眼里就这么官迷吗?不过他最终还是觉得趁着年轻要试一下,若是不合适还可以辞掉。

孟佳清楚自己的擅长所在,他对学术圈的逻辑和规则比较了然。例如,有的同事会觉得自己引用率更高,对没有得到晋升而耿耿于怀,但孟佳却指出,他的高引用率更多是靠非一作和非通讯作者的论文得来的,说服力非常有限。

“如果做一个法官的话,我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法官,不管多复杂的案子,我可以一眼就看出来这个争议谁对谁错,这是我的一个天赋。”孟佳觉得,明理和逻辑性强是系主任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当有同事提出了特别不合理的要求,孟佳会告诉他,“我觉得不是很合理,但是如果你坚持的话,我们可以在系会上讨论。”直接拒绝同事的要求可能会伤人,同意一个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也不合适,不如拿到系会上去讨论,那么稍微有点自知之明的人就会知难而退。

在他的价值观里,自私并非一个人的缺陷,但需在不损害他人、不损害系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就这样,他先做了两年零四个月的代理系主任,在此期间,他于2022年如愿晋升教授。到2023年,系里做了一个调研,系里教师投票中有85%以上支持他。加上院长的大力支持,他被顺利扶正了。

2012年,孟佳在麻省理工学院。受访者供图

服务者

如果不做系主任,孟佳会过得很舒适。每天送娃上幼儿园,9点到校上班,下午3点半下班去接娃,每天的工作能在这6个多小时内搞定。当上代理系主任后,他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读博的时候,孟佳就听说生物系的“是非”是最多的;如今,他终于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些有关仪器使用、冰箱空间、试验台面积等的事情,全是“鸡毛蒜皮”。

繁琐,是孟佳的最大感受。

一上任,孟佳就要解决最大的难题,那就是教师流失带来的后遗症。教师从22人锐减到13人,直接的后果就是到处起火。孟佳就是那个救火队长,“一天到晚被各种事情追得人仰马翻”。

一个学期马上结束了,一位教师告诉孟佳,他要离职了。可是这位教师任的课还需要补考,试卷还没有着落,怎么办?孟佳只好到处找人来出补考的试卷。

更大的难题是课没人上了。由于大家上的课程差异很大,那么在仅有13位教师的盘子里,找到能胜任的代课教师就是很大的难题。在西交利物浦,上课是需要英文教学的,这更是增加了找代课教师的难度。

孟佳只好到处求人。从本校药学院到昆山杜克大学,再到苏州大学,他都寻了个遍。如果是找本系教师在基本工作量之外代课,他就需要花更多心思鼓动对方,比如会允诺让对方得到更多的试剂经费,尽量给对方一点资源上的倾斜——总不能让人白干活吧?

教师离职的另一个后果是,其门下的博士生怎么办?孟佳还要给这些博士生找可以接手的导师,有的学生就送到隔壁苏州大学找人帮忙带。

学生跟导师吵架了,闹着要换导师,也来找系主任。这是自己该管的事情吗?孟佳不得解,还专门去问了ChatGPT,答案是这种事情理论上该由研究生主任去解决。但是有时候会有很复杂的情况,比如一个硕士生本该还有6个月就毕业,研究生主任也很难去协调,最后这件事还是落到了他头上。

没有系主任不该管的事情。有教师被学生投诉教学质量差,某个学生把实验仪器弄坏了,某个技术员离职了……都需要孟佳去协调和处理。

有的事情跟西交利物浦的特点有关,比如技术员离职。这在国内其他高校可能不会引起什么波澜,因为通常人员配置富余,很少会因为缺了某个角色而运转不下去;而在西交利物浦生物系,由于规模不大,几乎每个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了任何一个都需要补缺。

他还曾协助申请一个生物信息学的硕士专业,各种相关文档非常多。在西交利物浦,申请新专业既需要走教育部的中文通道,也需要走学校和英国的英文通道。尤其是英文申请,文档要求繁多,后续的招生宣传、网站介绍等各种材料文档更是要跟上。

这种窘迫直到2023年下半年才有所缓解。他们在当年上半年收到了大量应聘,不少求职者的简历很优秀,并且很多人颇具国际视野。到今天,他们的队伍已经有27人,超过了之前的22人。这一下子让孟佳绷紧的神经放松了下来——只有教师规模上来了,才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他还得对自己提高要求。做了系主任,“有点不好意思敷衍上课了”,于是只好奋力做好上课的事情。不仅如此,同事们还看到,孟佳以身作则,承担了与系里其他普通教师一样的教学量——一般情况下,系主任的教学量只有普通老师的一半左右。

孟佳的观点是,领导自己不干活,总会影响士气的。

孟佳(中)与学生们图源:西交利物浦官网

领导者

在孟佳看来,他的权限或许比公立高校的系主任大。其中一方面体现在,西交利物浦的教师晋升考核中,主观评判成分更大。这时候,系主任的意见尤为重要。

在西交利物浦,教师晋升并不主要看科研产出,毕竟论文的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在不同研究领域有很大的差异,“湿”实验的研究和“干”实验的无法比较,方法开发和应用研究也不好同台竞技。

他们更看重教师对系里的贡献。若是某个教师拿到了更大的基金项目,或者牵头建立了重要的实验室,或者拉来了一项重要的合作,又或者为系里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麻烦,都是对其晋升有助力的。

真正让孟佳头大的,是如何处理不称职的教师,毕竟面对每天见面的老同事,很难做出决断。有一次,一位学生敲开孟佳的门,一进门就哭诉他的导师经常怒斥学生,当时孟佳并不完全相信学生的投诉。直到某一天,那位同事在他面前谈论起那位学生时突然失控,暴怒、大叫。这让孟佳不得不认真对待。

最终,这位同事被他们的理学院院长John Moraros辞退了。而在此前,他们系没有辞退教师的先例。

他也无比佩服这位院长。这位空降的院长“杀伐果决”,从2022年到任以来,已经辞退了院里多位不合格的教师。这种“脏活”是孟佳无论如何做不来的。

系主任做到3年左右,孟佳终于感觉自己进入正轨了,干起来不再很难受,“说游刃有余有点过分,但精神上和情绪上基本平稳无波动了”。他说,当系主任就像开车一样,刚开始手忙脚乱,眼睛都忙不过来,等开得熟练了之后,甚至可以在开车的同时,打免提电话。

本来他还有一份期刊编辑的兼职——这是拓宽学术影响力的机会,每年还有1000美元的微薄收入,聊胜于无。然而每周3篇稿件的处理量实在太重,于是他跟期刊要求退出,同时推荐朋友接这个活。

在当“官”之前,孟佳觉得,学术上优秀的资深教师都可以做系主任;如今他改变了看法,“觉得这个比例可能要降到30%以下”,反而一些学术上并不那么优秀的教授可能挺适合的。

之所以能得到很多同事的认可,孟佳的心得是“远离以权谋私”。对于系里每年200万元的经费分配,他从来不敢有任何黑箱操作。有次办公室主任问他,院长要查看这些年的经费使用详情,“这个经费表格要不要看一下?”他直接回答,“不需要”。

当然,做系主任还是需要谨慎的。还是他当代理系主任时,有一位哈佛博士出身、发表过两篇Science论文的教授来应聘,但没有得到面试机会。后来学校领导知道了这件事,还发邮件质问孟佳,称不给明星学者面试机会是不可以接受的。

孟佳回信告诉领导,这位学者研究偏生态,是热带雨林中的两栖类,跟生物系关注的分子生物医药领域几乎没有关系,而且两篇Science是20年前发的,此人近10年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工作,如今很难算是真的明星学者。

孟佳还把招聘委员会所有成员的投票结果发给了领导——在那次投票中,这位候选者只得到了7张票中的1.5票(投票设有3个选项:Yes、No和Maybe,其中“Maybe”算0.5票),而求职者需至少得到3票才能有面试机会。

孟佳后来得知,那位候选者还打算来竞聘他们的系主任,跟他在一定程度上是竞争对手,于是有外系教师怀疑他搞小动作。幸好整个招聘投票过程清楚公正,并且留有关键证据。

孟佳的总结是,在少数灰色的事情上,不要耍心眼,因为大家都很聪明,“有没有猫腻,每个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重要的事情要留证据,信息传达尽可能用邮件,减少口头和微信通知——谁知道哪天有人来找麻烦?

一款现实版的“战略游戏”

在孟佳眼里,系主任终究不过是一款新的游戏而已,“只做教授相当于玩的是《三国志》或《西游释厄传》这样的街机游戏,仅控制一个人的过关;系主任工作则是一款如同《红色警戒》或《帝国时代》的战略游戏,可以控制很多兵,并且需要协调各类资源”。

代理系主任做到两年头上,孟佳就意识到,一个普通教师的眼里可能只有文章和项目,但系主任必须要考虑更大的局。他会在某个热门领域,拉上几个同事组队去找相关企业谈合作。比如生物系力推的人工智能辅助mRNA疫苗开发的研究中心,刚刚拿到了150万元的企业项目。

他还会预判某个重要方向的发展,然后提前布局。他很早意识到人工智能在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早早就在生物信息学专业设置了有关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课程。目前学院里AI for science相关的大部分教学工作由生物系的相关教师承担。

孟佳认为,系主任有其职业性。普通教师可以通过主动受让一些利益来避免冲突,但系主任就不能这么干,因为他没有权力让系里其他同事的利益受损,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跟别的院系或者其他老师吵,没有松口的余地,只能死磕”。

这种“大局观”也让他操心更多。如果是一位普通教师,他对一个一万元的项目可能不放在心上,但作为系主任,孟佳需要做不少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才能把这个项目拿下来。

作为系主任,对于学校的运营逻辑会有更深的理解,对于政府、学校、老师的各自诉求以及某个学科是怎么回事等,就会有更多的认识。孟佳说,更加重要的是,他似乎对人心了解更多了。

其中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以前他也会同情那些每天抱怨的教师,认为这些人遭遇了不公。做了系主任后,他反倒发现,每天抱怨的恰恰就是那个做得最差的。那些做得好的人几乎从不抱怨,最多只是将存在的问题点出来。

这顶“官帽子”还是很有用的。孟佳发现,在国内,系主任是一个挺重要的位置。比如跟企业谈合作的时候,对方就会认定他可以调动全系的资源去做这个项目。跟其它高校合作也类似,系主任主导的项目的审批就会被默认为很顺利。

谈到当“官”的秘诀,孟佳说,鉴于自己的资历不深,“尾巴夹得比较紧”。他自我评价是不端架子,秉持温和的管理风格,“什么都可以谈”,但是对于非常不合理的诉求,他是会秉公处理的——否则,后面会惹出更大的麻烦。比如,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分,如果评分不合理,教师们分分钟就会来找他算账。

对于行将结束的系主任生涯,他还是用游戏的视角来看待的:“这个游戏的‘币’用完了,我可能得换别的游戏了”。

42岁的孟佳还是有失的。做系主任之前,他经常一有空就跑个半程马拉松;这几年长胖了20多斤,跑一公里都喘不过气来。

这是代价。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科学家提出“冷冻表界层分析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