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光激活荧光探针因其在活细胞成像中实现时空精确控制的优势,已成为研究细胞器动态、蛋白质运输及信号转导过程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光激活荧光探针多依赖紫外光激活,存在组织穿透能力弱、光毒性强、自发荧光干扰大等局限,限制了其在活体及深组织成像中的应用。双光子激发技术因其近红外激发、高空间分辨率及低光损伤等特点,为深层组织与活体成像提供了新思路,但开发具有细胞器特异性靶向能力的双光子光激活荧光探针仍具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谭春燕团队联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许乃寒,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4-硝基联苯衍生物的细胞器靶向双光子光激活荧光探针(PhoRh-Mito, PhoRh-ER, PhoRh-Lyso)。该系列探针通过引入特定靶向基团,实现了在活细胞中对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的高特异性标记。研究团队系统评估了探针的光物理性质、细胞相容性、光激活效率及其在多种生物样本中的成像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研究显示,该系列探针在未激活状态下荧光极弱,经过405纳米单光子或800纳米双光子照射后,发生光解反应,荧光显著增强。在HeLa与MCF-7细胞中,探针展现出快速细胞摄取、低细胞毒性及优异的共定位性能。通过双光子激发,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单细胞级别的时空可控激活,并追踪了细胞器动态变化。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离体小鼠肝脏、肾脏和心脏组织中验证了PhoRh-Mito探针的深组织成像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双光子激发下,探针可实现高达100微米的成像深度,远优于单光子成像的10微米穿透极限。此外,在荷瘤小鼠模型中,通过瘤内注射PhoRh-Mito探针,成功实现了皮下肿瘤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成像,清晰呈现了细胞边界、微血管网络等细微结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5c1444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