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金观涛、[美]华国凡著
1983年,当第一版《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在中国出版时,世界正处于冷战的阴影之下,个人电脑刚刚开始进入家庭,而“人工智能”在公众视野里只是一个科幻概念。彼时,年轻的学者金观涛与华国凡,一同尝试把一门起源于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控制论”引入中国学术语境,向读者揭示其深邃的方法论启示和哲学意蕴。
40余年后,当这部思想著作以新面貌再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却出奇地贴近当下这个被算法统治、被数据包裹、被反馈机制重塑的互联网时代。
控制论的核心概念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的魅力首先在于其广阔的跨学科视野。金观涛、华国凡所探讨的控制论远非狭义的技术概念,它是一种深刻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哲学范式。书中系统地阐释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信息、反馈、稳态”,这些概念构筑了我们认知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基础。理解反馈与稳态,就能洞悉为何我们的身体能保持恒定的体温,为何市场经济在波动中寻求平衡,为何生态网络在扰动后竭力回归自身平衡。
两位作者从理论源头出发,详细梳理了控制论这种系统思维范式对传统科学研究的突破意义。现代科学常常深陷于分割研究对象、分析孤立变量、追求线性因果的困境,而控制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转向:如何通过对系统整体行为的把握,特别是对“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把握,来处理那些内部结构难以窥探的“黑箱”。这无疑是本书最具方法论价值的贡献之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面临多少无从透彻知晓其内在机理的“黑箱”?一台复杂精密的手机、一个由深度学习驱动的推荐算法,乃至一个拥有复杂内部运行规则的组织机构……都是“黑箱”。华国凡还尝试把黑箱理论用到中医研究上。对于这些复杂存在,我们不必执着于拆解每个内部元件以理解其整体行为。相反,通过持续观察系统对特定刺激所产生的响应变化(输出)调整控制手段(输入),使系统稳定在期望状态,才是利用反馈原理驾驭复杂事物的精髓所在。自动驾驶汽车如何精准保持车道,恒温器如何灵敏调控温度,背后皆是基于反馈控制机制的持续调节与校正。
本书对科学方法论的反思尤为深刻有力。金观涛指出,传统科学囿于机械决定论的局限,过度强调“必然性”而轻视世界本身的“可能性”,过度依赖“还原论”而忽略“整体涌现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展现的性质,往往是其孤立部分不具备的。当系统要素在相互作用下产生意想不到的复杂行为时,一个纯粹的还原主义者将难以解释和预测。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的写作目标,直接指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根基。两位学者精准指出,“科学发现”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以为的、一个被动“反映”客观规律的线性过程。科学活动其实是一个受复杂反馈调节的自组织系统——科学共同体内部评价、社会技术需求、技术可实现性等因素共同形成复杂反馈环路,深刻塑造着科学知识的建构进程及演化方向。
目的性的科学解构与赛博时代的现实映照
在科学与哲学交叉的疆域,两位作者在书中对“目的性”问题展开了极具智识与勇气的探索。维纳的控制论的突破在于它第一次为“目的性行为”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质因果关系的、非神秘化的科学解释。例如恒温器这一最简单的闭环控制:系统通过持续感知当前温度(输出)与预设目标温度的偏差,不断调整加热状态(输入),最终使温度趋近于设定目标。
整个过程清晰揭示,那个看似具有内在“目的”的行为(维持温度),完全可以由一套依靠信息反馈的机械结构实现。机器似乎懂得了趋近目标,但这种“目的性”无非是反馈机制实现的动态稳定性结果。这背后是决定论的消解与系统不确定性的本体论显现。控制论深刻地揭示,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质上充满多种可能路径,“不确定性”正是事物存在和演化的基本状态。
40余年前两位作者创作此书时或许未曾料到,控制论的思维方式竟能如此贴切地映照当下这个被“赛博化”的世界。当我们沉浸在由内容推荐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中,沉醉于游戏设计中精确设定的即时反馈机制,甚至当我们的社交行为也被各种显性与隐性社会评价规则所塑造时,控制论所揭示的原理无处不在。
尤其当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强大的“黑箱”技术系统渗透社会,其内在逻辑的不透明性和复杂性恰恰体现了书中所分析的固有局限——我们无法全然理解其复杂内在机制。当互联网平台利用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精细调节,智能推荐系统以惊人灵敏度持续优化用户内容流,这正是反馈控制原理在社会系统中的大规模部署。书中对工具理性无度膨胀的警惕在此刻显出其先见之明:当我们沉溺于高效实现单一目标时,系统整体的丰富性和其他重要价值可能已被悄然蚕食。
一把思想标尺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将一门原本属于工程学理论的“控制论”拓展至社会科学领域。
控制论的核心概念是“反馈”,即系统通过接收自身输出的信息来调整行为。在传统工程学中,这被用于设计可自动调节的机器。但在本书中,这一原理同样适于理解社会系统的运行。
以计划经济为例,为何某些经济政策会失效。计划经济的问题不在于“计划”本身,而在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当经济系统无法通过价格信号、市场反应等渠道获得真实反馈时,决策者就像是在蒙着眼睛开车,最终必然导致系统崩溃。这一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极具前瞻性,甚至隐约呼应了后来经济学家哈耶克对“知识分散性”的论述——任何复杂系统的稳定运行,都必须依赖信息的有效流动与调节。
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深刻。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包围的时代,从社交媒体的推荐系统到自动驾驶汽车,无不依赖反馈机制。但如果反馈机制被扭曲,比如平台算法只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导致“信息茧房”,系统就会走向失控。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富有哲学内涵的深刻思考和大量生动的实例,将抽象原理还原为可被清晰感知、理解的知识体系。即使今日读者首次接触控制论概念,书中那些取自生物现象、工业场景乃至社会领域的精妙案例,依然能让人轻松理解复杂概念背后蕴含的世界运行逻辑。
新版《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承载着过去,更是指向未来世界的通识素养。与其说两位作者提供了一套技术理论,不如说他们为今天的思考者锻造了一种穿透复杂性的思维框架。科学并非冷冰冰的工具,其终极关怀仍应回归人本身的价值与存在意义。“科学要求人类去研究自己的工具,尤其是那最敏感的工具——思维本身”,在人工智能重构人类思维与劳动形态的时代,这种自我审视显得极为紧迫与必要。
“科学需要一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照”这句40余年前发出的呼吁,在今天听来格外振聋发聩。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双重面孔:算法编织的便利可能构成无形牢笼,技术追求的极致效率可能吞噬生命的土壤。这本书如同一把思想标尺,提醒我们如何在拥抱科学力量时,保持对人性的谦卑关怀,这或许是控制论最终指向的方法论真谛:理解与构建系统,本质上是在探寻一种更为智慧的生存方式。
40年长河中一艘坚固的思考方舟,终将载着我们穿越技术洪流中那些汹涌的暗礁。当工具日益精巧,唯有以更坚韧的精神内核对抗异化的宿命——这是《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留给数字时代永不褪色的航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