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海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 16:06:23
选择字号:
第一代女医生,拿起手术刀披荆斩棘 | 荐书

 

《女医生的诞生:第一代女医生如何变革世界》,[美]奥利维娅·坎贝尔著,戚译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

■葛海涛


19世纪,三位女性医学先驱——伊丽莎白·布莱克韦尔、伊丽莎白·加勒特·安德森(莉齐)、索菲娅·杰克斯布莱克以非凡勇气,拿起手术刀刺破医学界的性别壁垒,并以此撬动社会权力结构的深层变革。

美国记者、作家奥利维娅·坎贝尔的《女医生的诞生:第一代女医生如何变革世界》一书史料详实、叙事精炼,是对知识垄断、系统性压迫与个体抗争如何重塑历史的深刻剖析,其揭示的历史逻辑与未竟命题,对理解当代社会的权力结构与性别议题,具有巨大的镜鉴价值。

向医学界的性别鸿沟发起冲击

翻开西方医学史典籍,学术著作中女性的身影寥寥,尤其在理性启蒙时期后,直至19世纪,西方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依然是端庄温顺的“淑女”,与医学实践毫不相干。事实上,正如作者开篇所指,在中世纪,乡村的草药师、修道院里照护伤患的修女,以及在医生或药剂师背后协助的妻女们都是女性从事医学的鲜活案例。也就是说,女性从未缺席医疗史,只是被系统性遗忘。

从13世纪起,欧洲的医疗职业逐渐正规化。“当医疗开始固化为一种职业,其实践需要大学培训和执照的时候,父权制就掌控了它。女性无法成为‘正规’医生,是因为她们无法进入大多数大学。”女性从医疗职业化开始,就被制度性排除在医学权力体系之外,甚至遭受残酷镇压。例如1421年,英格兰医生向国王提交请愿书,要求以长期监禁和高额罚款禁止妇女进入医疗行业。

时间辗转来到19世纪,三位来自英美不同背景的女性,不约而同地向医学界的性别鸿沟发起冲击。

布莱克韦尔,被后世奉为“美国首位女医生”,其从医之路始于1845年,一位罹患妇科癌症的女性友人向她倾诉:“如果我能得到一位女医生的治疗,我就不会遭受此等痛苦。”这句临终遗言点燃了布莱克韦尔的医学理想,她拒绝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被家人和社会所期待的“淑女”,转而走向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莉齐在结识布莱克韦尔后,被“医疗权即身体自主权”的理念感召,立志于突破男性对医学的垄断。杰克斯布莱克在遭遇大学的歧视性对待后,痛感教育垄断对女性的压迫,萌生以医学为突破口挑战制度的决心,提出“女性需要女医生”,终结男性对女性身体解释权的垄断,从根本上改善全体女性的健康福祉。

面对历史上女性声音与经历被系统性抹除的困境,作者除了使用官方档案外,还以微观史的研究路径,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散佚甚至险些被销毁的边缘化史料,包括先驱者及其支持者或反对者的大量私人信件、日记、未发表手稿,当时针对女医学生的地方小报报道、讽刺漫画、请愿书等。通过对这些碎片化、私人化、非传统史料的精细爬梳、互证与语境化解读,被湮没的个体经验与情感得以复活。

这三位女性医学先驱在求学途中都曾遭遇系统性围剿,有医学院校对女性的入学歧视,有课堂霸凌,有教学排挤,还有考场阻挠。她们都曾在深夜哭泣,怀疑自己的选择,却在黎明时重整旗鼓。在面对不公与歧视中,布莱克韦尔有以柔克刚的智慧、莉齐有大胆直接的作风、杰克斯布莱克有善用舆论的智谋。

从医学到社会权力重构

这部著作不仅是医学史,也是社会史。正如作者指出的,三位先驱者从拿起手术刀那一刻起,就在进行一场重构社会权力的惊险试验。三位女医生敏锐地意识到医学知识垄断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联。

当布莱克韦尔在纽约贫民窟开设诊所时,她不仅治疗疾病,还开设免费卫生讲座,向女工普及生理知识。杰克斯布莱克在伦敦创办的妇女医疗服务中心,使底层女性首次获得专业妇科诊疗。她们的听诊器同时倾听着个体的病痛与社会的痼疾。

在此过程中,这些女性医学先驱们不局限于单打独斗,还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布莱克韦尔创建纽约妇女儿童医院和附属医学院,莉齐建立圣玛丽诊疗所,杰克斯布莱克推动伦敦女子医学院成立。这些机构不仅是医疗场所,更是培养下一代女医生的孵化器,实现了星火燎原。

19世纪最后20年里,从纽约到伦敦,再到孟买,女医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女性的部分权利得以保障。女医生大量出现,开创性地使用解剖图谱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女性卫生讲座。这已超越单纯的医学范畴,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宣言。

长久以来,主流的医学史叙事往往被“伟人传记”和“技术进步”所主导,而本书从社会性别维度出发,系统性地填补了19世纪专业医学领域性别壁垒形成与突破这一关键历史进程在宏大叙事方面的空白。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宏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壮丽图景,浓缩到布莱克韦尔、莉齐、杰克斯布莱克这三位核心人物的奋斗历程中,让我们得以从个人的视角一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三位杰出女性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一段医学改革、社会变革、性别平等斗争的艰辛历程。

从历史到当代的映照

作者的笔触并未止步于对昔日辉煌的赞颂,而是以历史为棱镜,折射出当代医学界乃至更广阔社会图景中尚未消散的阴影。

在书中,杰克斯布莱克等女医学生因为“性格强硬”而被当时的媒体污名抹黑,在校园里被刻意泼脏水、丢垃圾,参加资格考试时遭遇围堵骚扰被迫从侧门溜进考场。事实上,100多年过去,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暴力仍然存在,只是在网络时代转换了形式。没有哪一代人的抗争不是艰辛的,然而艰辛的抗争总有结果。三位女性医学先驱面对压迫,在恐惧中奋力前行,为我们面对当今社会中的不公与歧视提供了真实而又震撼的历史对照。

此外,坎贝尔的叙述还成功避开了将先驱者故事简化为线性“成功叙事”的陷阱,清醒地揭示了斗争的反复性、挫折性与未完成性。

书中详细记录了布莱克韦尔创办的纽约妇女儿童医院多次濒临倒闭的危机,杰克斯布莱克在苏格兰争取学位最终失败,以及莉齐被迫远走巴黎获取行医资格的无奈。这些失败说明了系统性变革绝非一蹴而就,先驱者的每一步突破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妥协与不确定性。

书中对先驱者自身复杂性的刻画,如布莱克韦尔后期保守的性别观念、莉齐的激进个性导致的冲突、杰克斯布莱克在舆论压力下的挣扎,也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图景,避免了将她们塑造成单一维度的偶像。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矛盾性与偶然性的忠实呈现,使本书的史学价值进一步升华,成为一部深刻剖析社会变革动力与阻力的厚重之作。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2025-08-01第3版 读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