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品《团圆》。

▲观众在参观展品《回忆之树》。展览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杨晨 通讯员 罗莎
“这些线怎么都是弯的?为什么不拉直?”
6年前,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与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首届“科技+艺术”联展筹备期间,一句来自川美合作者的提问,让电子科大教授、策展人之一的彭岷有点“蒙”。
只见几条电线从艺术装置背后蜿蜒而出,在地面上自然盘踞。彭岷没想到,平日实验室里的常态,在这里成了“问题”。“毕竟线怎么走不重要,能通电就行。”
彭岷很快意识到,艺术展厅里有另一套语言体系。
“展品的任何细节都是无声表达。”川美团队解释,“每一根线,哪怕是微小的弧度或倾斜,都有它的创作意图。”
由20余位导师带领的策展团队中,一边是精通代码、算法与硬件实现的工科生,一边是熟稔观念、视觉与空间叙事的艺术生。这样的“碰撞”,在过去6年中发生过不止一次。
他们不只是在办展,更是在尝试“破除”理工与艺术的学科壁垒,走出一条如“庖丁解牛”般“道技合一”的共生路径,并致力“解”出既懂技术、又会创作、兼具审美力的复合型人才。
10月9日,两校迎来了第五届“科技+艺术”联展的开幕。这也是双方的第9场联合展览。
破壁不难,共生不易。“解牛之技”需要在时间中持续磨砺和演进。
艺术要“发问”
那些被认为弯曲得没有“意义”的线缆,终究被捋得横平竖直。
此外,川美团队坚持在展品背景里,无关的杂色一律用纯白色覆盖或隐藏。他们的逻辑是,面对有观展经验的观众,任何无意义的视觉元素都可能引发误读:“为什么这里是红色的?艺术家想表达什么?”
如果无法回答,就让干扰消失。
但彭岷后来发现,这样的“完美规范”在融入了技术表现的创作中有点理想化,“一通电加上机械运转,这样的‘细节’偶尔也不太控制得住”。
双方的“磨合”,不仅产生于“高效至上的工程思维”和“意义先行的艺术执念”两种不同“语境”中,更体现在对“艺术”本身的理解上。
电子科大于2018年推出“新工科+新艺术”教改项目——“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与川美开启联合教学与创作。起初上层设计的目的明确、直接,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人文关怀。
但在交流中,川美造型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唐勇提出“艺术不是单纯为了视觉,也不是为了单一地满足大众审美需要。”他认为要把个人的思考融入作品之中,“艺术是要发问的”。
为此,川美团队拿出不少当代艺术作品的案例与电子科大团队讨论,解释艺术视觉形式之下的本质和逻辑。
双方逐渐达成共识,而实际上做的也是兼顾和平衡——既要保持视觉的感染力,又要让展陈成为思想的载体。
第五届展览以“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为主题,会集20余位导师与52名学生,呈现20余组跨媒介作品。展品涵盖机械互动装置、数据可视化影像、生成艺术等多种形态,将红外传感、电机控制等技术,与自然意象、社会观察、情感反思深度融合。
唐勇介绍,展览不“炫技”,旨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概念,拓展观众感知与情感的边界。“当技术介入艺术,它不仅能强化视觉的感受,更能超越物理现场的局限,触及人类情感的沟通,甚至反过来审视技术本身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与困扰。”
在展厅一角,一张铺着红布的圆桌吸引了多人驻足。桌上餐盘内装的并非佳肴,而是一块块屏幕。其中显示的,有“好久没回家”的感慨、“祝大家新年快乐”的祝福,也不乏“新车多少钱”“期末考多少分”的问询。作品名称叫《团圆》。当观众围绕圆桌,将触发相应的感应装置,导致桌子倾斜,桌上餐盘屏幕话语也会切换、变形和重组。
创作团队介绍,物理的失衡与文字的变动,既隐喻宴席中微妙的情感张力,亦呼应着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团圆”的复杂感知——它在亲密与疏离、期盼与压力之间摇摆。
这件勾勒出当代家庭微妙关系的作品,无论是理科生还是工科生,都能共情这份甜蜜的“重量”。
“化学反应”
为了达成平衡,两校在联合教学与策展中采取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大量采用工作坊、艺术沙龙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唐勇表示,这个过程中两校的老师都摒弃了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搭建一个让双方学生共同创作、自由碰撞的平台。
最初设想中,电子科大的理工科学生负责技术实现,如传感器、编程、机械控制。来自川美的艺术生则负责概念发起、艺术构思与视觉表达。既有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切磋”,也有同校不同学科之间的配合。
唐勇强调,在这场“学生间的交流”中,老师们有意退后一步,让学生们自行组队,自发去理解对方领域的“语言”。
让彭岷惊奇的是,工科生没有那么不解“艺术风情”,而文科生往往也具备一些“理工逻辑”。“这是跨界的美妙之所在。”
他还发现,当电子科大学生被“扔进”展厅,与川美学生的作品为邻并对比时,“就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这样的“自省”,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
彭岷将这套教学方法比喻为一个“压力锅”,甚至是一个“挖好的坑”。“你不把他扔到坑里去,他是不学的。”他笑称,教育者不再预设路径、规定命题,而是创造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在设置好必要“检查点”的同时,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摸索、试错甚至“掉进沟里”。
“我们也希望他们互相‘琢磨’各自的作品,不是简单的物理拼接,而是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彭岷说道。
化学反应,势必有“冲突”、妥协和取舍。此次展览中广受好评的作品《回忆之树》的创作过程就一波三折,综合考虑技术实现、采购成本、意象表达、用户画像……方案更换了20多版。
最初,创作团队设想用多个发光的瓶子构建一座“回忆橱柜”,让人与影在其中交互。考虑到瓶子内置灯泡的走线会破坏调性,又不得不放弃。
团队也经历了从“具体叙事”到“抽象质感”的转变。回忆具有物体依附性,可能具化为一张票,或一本日记。团队成员贺奕豪说,他们曾尝试呈现某段具体回忆,但也被放弃。因为他们意识到真正要表达的并非某段特定往事,而是“回忆”本身那种朦胧、流动、被重构的质感。
过程中,大家有时不得不“向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妥协”,为了技术实现修改部分艺术设想,却被彭岷批评:“方案降级太多。”
因为效率的缘故,原计划去年面世的作品,中途被取消。团队成员方怡丹直言曾有些不甘心。
“今年,我们有了新的思考。认为回忆不仅是依附,更具有生长性。因为其可能被修饰,影响未来的选择。”这一洞察让团队引入“树”的意象。他们尝试过用铝制几何树,但最终选择捡来的树枝。他们放弃了灯泡照明,转而利用镜面反射光线。团队成员颜瑾溪介绍,观众踩上艺术装置前设的压力传感器,便能触发风扇与投影,使得挂在每一个枝头上的镜片随风和光闪动。
观展人在视觉体验中走入一个关于记忆的隐喻场,传感器和电扇的走线隐于地面和天花板。而团队内部、师生之间,还有创作者自己,在此也都找到某种平衡。方怡丹感叹:“艺术也许是需要时间自己悟的。”
摸着石头过河
联合办展虽是“铁打的营盘”,但参展的学生却是“流动的”。
“我们每年都会碰到‘新瓜蛋子’,今年参展的明年未必就会继续。”彭岷直言不讳,许多往年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即便整理成案例交给新一年参展的学生,他们往往也充耳不闻。“非要等自己犯了错,才后悔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与资源。”
唐勇承认,这对展览指导教师是持续的挑战。“每年都要精练课程逻辑,抓住关键点,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内在逻辑。”
不过他们都愿意付出足够的耐心,因为对每一个学生而言,这是人生中第一件被众人观看的作品。“哪怕他们未来不走这条路,一个程序员或工程师经历过这样的创作,或多或少会对美有真切的感知,日后对风、花、树叶、光影……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彭岷说。
“不动手出不来工程师。”他指出,电子科大的出发点,是培养“懂艺术的工程师”。以一种能激发灵性与热情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动手、全心投入艺术创作。
“从川美角度,我们想要懂技术的艺术家。”唐勇看重艺术创作者能学会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创作语言。毕竟当今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绘画与雕塑范畴,它是一个融合了技术、材料、影像等多种媒介的综合形态。他补充道,6年联合办展,共同寻找的是“科技+艺术”人才培养的方法。
基于前期的努力,双方于今年又合作创立了全国首个“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以期开展更持续深入的教育。
但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若将视野放宽至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条路同样充满坎坷。长期以来,在西方主导的艺术教育体系下,国内面临原创乏力与理论建构不足的困境,而公众审美又停留在“像不像”“美不美”层面。
“当然,我们不应陷入东西对立的狭隘立场,应以开放姿态学习,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找到自身的定位。”唐勇认为,艺术的核心在于创新,在于它能否给社会与人类意识带来提升。
随即他再次强调,在这个时代,新媒介、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何借助它们拓展艺术的边界,回应今天的现实,正是联合办展希望引导学生去思考的。“如今艺术的发展重在方法、媒介与表达的创新,而非主题的重复。”
从短期来讲,唐勇和策展人并不期待该展览本身能“超越”什么。“但只要学生从中理解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体会到实践性、前沿性与创新性对艺术的重要性,未来就有可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唐勇说。
《中国科学报》 (2025-10-17 第4版 文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