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的一则公告在科学界引发震动:因核心论文被Science撤稿,韩国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生物医学工程与智能精准医疗融合系副教授朴昌源(Jang-Yeon Park)团队的“DIANA”技术被认定为造假。该团队获得的2023年韩国“国家TOP100研发成果”已启动取消流程。
“国家TOP100研发成果”是韩国最高级别研发奖项。朴昌源团队奖项被撤销,是该奖项设立二十年来的首个撤销案例。
涉事的韩国学者朴昌源
?
1 一篇论文成就国家级奖项
时间回溯至2022年10月,彼时朴昌源与首尔国立大学吉永英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In vivo direct imaging of neuronal activity at high temporospatial resolution的研究论文。
他们宣称其开发出的“DIANA”(直接神经活动成像)技术无需侵入性电极,仅通过常规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就能以毫秒级时间分辨率和细胞层空间分辨率捕捉神经信号。在小鼠实验中,该技术观测到神经信号以0.005秒间隔传递至体感皮层,传递速度为现有技术的8倍。
此成果一经发表,立即引发学界极大兴趣,受到大量追捧。该成果甚至一度被誉为“脑科学研究的范式转变”,被认为有望推动脑疾病研究与认知功能探索,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理研究提供全新工具。
截至撤稿前,该论文在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量达108次。其“突破性的价值”一度通过了由百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考核,于2023年成功入选韩国“国家TOP100研发成果”,成为当年韩国科学界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2 仪器噪声被当作创新发现?
完美的光环在2023年5月出现裂痕。成均馆大学教授金成基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公布研究,并明确表示,他无法复现“DIANA”技术的核心结果。
这一质疑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不少研究者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同年8月,Science编辑部发布“编辑关切声明”,明确表示“按论文所述方法难以复现结果”,并对研究团队的MRI数据选择方式提出明确质疑。
随后的验证揭开了该技术的真面目。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顶尖团队分别开展独立复现实验,均未获得原始论文描述的结果。
金成基团队则发现,只有选择性删除不符合预期的数据才能观测到论文中提到的类似信号,一旦扩大样本量后,所谓的“神经信号”便会消失。这与正常科研中“样本量越大信号越稳定”的规律完全相悖。
MIT教授Alan Jasanoff实验室发表在Science Advanc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DIANA fMRI产生的MRI信号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成像过程本身,而不是神经元活动。
MIT团队的实验结果显示,即便断开实验动物的电刺激工具,或对死亡大鼠进行扫描,仍能观测到相同信号。最终证实该信号实为MRI设备时间延迟导致的基线波动,属于典型的仪器“噪声”,与神经活动毫无关联。
在铁证面前,朴昌源团队于2025年主动撤回论文。撤稿通知中写道:“我们重新分析了数据。遗憾的是,新增结果揭示了意料之外的磁共振信号特征,且无法有力地支持原始结论。因此,我们撤回该论文。”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医学教授拉维·梅农(Ravi Menon)对此发表评论:“他们退出这一领域是正确的做法。”
韩国最高科学奖项撤销程序启动后,韩国科研监管机构已全面介入。成均馆大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也开展专项行动,调查论文发表过程中是否存在数据操纵等主动学术不端行为。
按照韩国相关规定,若查实存在故意造假等行为,朴昌源团队可能面临项目资金追缴、科研资格限制等严厉处罚。
对于撤稿事件,朴昌源在书面回应中表示,团队已将新发现的信号特征及复现结果重新提交至bioRxiv平台,计划补充完善后再向其他学术期刊重新投稿。他强调,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相关技术的探索与完善。
3 打破“奖项终身制”的惯性
朴昌源团队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韩国出现多起学术丑闻。2004年至2005年,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全世界率先成功从人类克隆胚胎中提取出了“万能细胞”——干细胞,并成功利用患者体细胞提取了干细胞。
因为“这一系列成果为治疗疑难病症开辟了新途径”,黄禹锡被《科学美国人》评选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并获得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
然而,2006年韩国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最终调查结果显示,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除成功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狗外,其余科研成果均系造假!黄禹锡最终被首尔大学开除,并获刑入狱。
从黄禹锡事件的舆论漩涡到“DIANA技术”的造假疑云,近年来韩国科学界的一系列造假丑闻,反复印证了一个基本逻辑: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者的立身之本。若任由不端行为侵蚀科研生态,终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阻碍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
有媒体刊文表示,这场从“技术神话”到“诚信危机”的崩塌,不仅暴露了韩国科研评价、验证机制的短板,更为其敲响了关于平衡“创新速度”与“科学严谨”的警钟。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相关人士表示,对于“国家TOP100研发成果”奖项,“即使评选成功,如果外部有异议,也可以通过委员会审议取消”,并表示,“2023年的评选是经过产学研100名专家的评估和公众验证后做出的”。
不过,相较于2005年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需媒体曝光才启动调查,韩国此次通过“终身追溯”机制主动撤销奖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研监管的进步。“即便入选也可撤销”的表态,打破了其以往“奖项终身制”的惯性。
有评论认为,此次韩国有关部门的“零容忍”举措,为该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注入了制度刚性,也为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创新突破的道路上,科学家唯有坚守诚信底线,才能行稳致远,进而真正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参考资料:
https://biz.chosun.com/en/en-science/2025/09/26/DR733WMVLJAFFFGDH5NNTQL6V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BBBGOG30536A3D8.html
封面图由豆包AI生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