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先提出“系统整合和战略规划才是关键”,将我国的能源研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他不仅是奠定我国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基础的科学家,更是为推动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的教育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倪维斗。
?
以创新思维破局
燃气轮机被誉为能源装备“皇冠上的明珠”,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然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技术积累,我国燃气轮机的研发举步维艰。彼时,倪维斗在清华大学担任燃气轮机教研组主任,他深知,如果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燃气轮机,就谈不上能源装备的自主可控。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对引进设备进行了系统消化吸收,并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仿真装置,推动中国燃气轮机技术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这一成果,不仅为我国能源装备自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倪维斗后续在能源系统层面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1994年倪维斗(左一)与李政道、张孝文在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前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攀升,但煤炭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难题。此时,倪维斗敏锐地意识到:“未来,单一技术和技术组合难以解决能源困局,系统整合和战略规划才是关键。”他提出并推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气化技术将煤炭、渣油和石油焦等原料转化为合成气(CO+H2)。经过净化处理后,合成气不仅可以用于发电,还能进一步转化为化工产品、液体燃料和城市煤气,实现发电与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联产。由此可以大幅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006年,该系统被纳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并成为“十一五”863计划能源领域的重大项目。在倪维斗的推动下,我国能源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装置或某项技术,而是上升到整体系统设计和国家战略层面。这种“系统观”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能源科技的创新路径。
以师者仁心,培育国之栋梁
倪维斗不仅是能源领域的战略家,更是一位躬身力行、倾心育人的教育家。1974年,工农兵学员史占华进入清华大学时,文化基础薄弱,心中也十分迷茫。倪维斗不仅在学习上悉心指导,还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前途发展。史占华回忆,倪老师常与他促膝长谈,语重心长地勉励他坚定走技术道路;毕业实习时,又亲自将他带到课题组,手把手指导;生活中,他更是让学生把倪家当作“第二食堂”。在倪维斗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史占华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后来成长为知名的管道定向穿越工程专家。他曾感慨:“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有幸遇到了倪老师,我所走的每一步都受到了他的教诲和鼓励。”
倪维斗为学生线上授课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
倪维斗一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他的学生中有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于文虎、国家重型燃气轮机总师顾春伟等。有人问他:“如果再选择一次职业,还会当老师吗?”倪维斗笑答:“我就选择这个,还是老师。”
1996年倪维斗(中)与弟子们合影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
他始终勉励学生:“勤奋、乐观、真诚、实事求是、助人为乐是做人的准则,进而争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倪维斗的座右铭,更是他对人生、对教育的真诚感悟。
(原标题:这位“大先生”为国家摘下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