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9/13 16:56:01
选择字号:
未来材料长什么样?从生物界找答案

 

铁甲虫为什么能够承载自身体重近40000倍的重量?贝壳为什么硬而不脆,具有很高的韧性?蝴蝶表面的光泽是如何实现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荻带领团队,通过“向自然学习”,提出了“遗态复合材料”的新概念。

“遗态”是“遗传”和“形态”的组合,指保存生物本身的精细结构特征,并将其中的原理和思想转换成有应用价值的功能材料。

多年来,张荻团队建立了一套秉承自然精细构型的新型复合材料构筑方法,创制了系列具有生物精细构型的新材料,并发现了构型与组分耦合的新现象,为材料的生物构型化复合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自然界的生物拥有奇妙的精细构型,展现出令人赞叹的优异性能。”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的分论坛“未来材料:交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张荻教授介绍了团队在“遗态复合材料”方面取得的诸多进展。

张荻院士。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贝壳具有独特的微纳砖砌结构,组分简单、结构精细,但能够兼具强度与韧性。基于此,张荻团队提出了“微纳砖砌构型化金属复合材料”的学术思想和技术原型,以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体和基体本征性能差异大、形变易局域化,导致材料强韧性失配这一难题。

团队创制的仿贝壳的微纳砖砌构型的纳米碳/铝基复合材料,大幅提高了铝基复合材料的强韧性,并将应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等重要高端装备领域。2011年以来,国内外110余个研究团队借鉴并采用了这一独特的微纳砖砌构型化复合方法,制备了纳米碳、石墨烯增强铝、钛、镁、铜、镍等金属基复合材料。

类似地,张荻团队也通过观察蝴蝶,创制了蝶翅构型的新型材料与器件,并应用于吸光储能器件中。另外,水生褐藻在细胞壁内进化出了独特的快速离子通道,能够在海水中高效地捕集金属离子,这一特点则可应用于电容储能领域中。目前,团队已经构建了涵盖3大类动植物共50余种的遗态构型化复合材料。

他们构筑了集三维、跨尺度、集成化、宏量化特征为一体的遗态复合材料体系,并在太阳能电池、人工光合作用、超材料、电磁屏蔽等诸多领域进行了验证。

“我们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已经得到了3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研究团队的接受和验证,促进了生物、化学、物理及材料计算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张荻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