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7/16 10:48:26
选择字号:
公共卫生学专家李立明获北大“教学成就奖”

 

作为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学科建设领头人
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先锋……
李立明自带威严、沉稳
但聊起如何给年轻人讲公共卫生课程
“老李”便打开了兴奋的话匣子
作为一名站在北大讲台三十余年的教师
平易近人、因材施教,是他的为师本色
德育为先、家国情怀,是他的育人格局
他获得北京大学2023年度
教学最高荣誉“教学成就奖”
李立明的魅力,如同他的课堂
饱含着经沉淀打磨的故事
妙趣横生,值得回味

图片

今年68岁的李立明日程表依旧排得很满,作为公共卫生学专家奔忙在各地实践调研、行业交流,坐在“书斋”的时间很难找。江西婺源、山东青岛、广东深圳、吉林长春、福建厦门、辽宁大连、浙江宁波、重庆.……出差间隙,他抽空回复,抱有歉意地告知近期无法确定在京时间。几个回合的邮件与电话沟通后,终于“敲”到了一段完整时间。邮件末尾,简洁落款:老李。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李立明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小李”开始扎根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教学与研究上。三十八个年头走过,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日新月异,小李也成了老李,成为享有盛誉的公共卫生教育家。

01 三十年“陈酿”课程

“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一节“预防医学导论”课上,老李略带京腔、语气不疾不徐,描述着一名合格的公共卫生工作者应该是什么样子,台下的本科生顿时被这风趣形象的比喻“抓住”了注意力,竖耳倾听后面的展开讲解。

十一个字,融入了老李四十年公共卫生科研、教学、管理、实践的心得。这是一门专业导论课,李立明把这个“入口”看得很重,不单是简单介绍,排列知识点,更要树立专业思想,激发认同与热情。

时而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而由公共卫生调研案例窥见基层民生万象。老李讲课很有讲究。在他看来,基础课,更值得“陈酿”。讲课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经过反复思考与打磨。

李立明常年活跃在北大课堂一线,即便公共事务和调研与日增多,他也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面向本科生的“流行病学”,面向研究生的“高级公共卫生”“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

一门门课程的精心设计背后,贯穿着李立明的教育理念。流行病学是一个方法学科,他希望学生通过课程习得如何设计科学研究,具有逻辑思考和认知能力,从而在未来具体事务中做出相应的工作。但更为核心的是,透物见理,传授学科的哲学——从课堂到社会实践,李立明不断地向同学们传递公共卫生的思想与积极的人生观。

图片

 

“老李上课就像是故事大会。课程结束,我们还意犹未尽之际,他迈着流星大步走出教室,大家以迷弟迷妹的崇拜目光相送。我时常想,能成为老李的学生,就像追星成功一样。”李立明的硕士生朱蕴卿说。

图片

 

年复一年,李立明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接触过各式各样的成长,对于“因材施教”与“因境施教”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李立明认为,本科生教育传授的是基本的知识理论,而研究生教育,应该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实施科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组里的硕博生们一入学,老李便会和他们聊聊感兴趣什么。尚在探索想法的学生,李立明鼓励他们多看文献、写综述,从而去发现自己能扎根下去的研究点。“李老师鼓励我们自由思考、广泛选题,有想法随时去和老师碰。他会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基础,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提出建议,帮助我们确定研究亮点,克服研究局限。在多次沟通下,我最终找到了一个老年领域的博士课题,有一定挑战意义,自己又能把握得住。需要什么数据、资源支撑,李老师立马帮助到位。”跟随老李攻读博士的韩雨廷说,目前他以在站博士后的身份在博士课题的基础上深耕。一番“不着痕迹”的教导,让学生的创新接入学术脉络,延伸出清晰的可实现路径。

图片

 

公共卫生专业实践性强,需要触碰粗粝而真实的生活。书本理论知识直击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少不了理解人情世故。李立明曾带学生开展吸烟习惯调查,走访到一对新婚夫妇家中,询问年轻人的吸烟习惯,他回答说从工作开始烟龄4年,大概一天四五支。隔了一个月,进行核实调查时,却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从高中开始吸烟,每天一包。学生们下笔记录,却面面相觑有些疑惑,回来后,老李提示大家注意两次访谈时情况的不同:初访时,他的新婚妻子护士在一旁,而核实性调查时只有他自己在场。

“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多的,做流行病学调查就一定要得到真实的情况。真实,对于最后准确判断人群中健康危险因素、对相关人群提出预防建议,至关重要。”和学生一同分析研判,就着问题讲道理,老李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获取基本信息等各方面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老李用三十余年的为师实践,阐释了教师的最高境界。

02 教学改革,回应时代真需求

老李操刀的不只是一门课,还有一整个体系——公共卫生学科的整体教学培养模式。

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始终是这一学科培养人才的使命。1988年,李立明开始进行国际公共卫生教育比较研究,同时着手开启身边的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农村和城市两种环境下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关注的重点不同,老李带着学生亲自踩点、分析区域特色、谈合作,建立房山区、青岛市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1997年,李立明主张招收我国第一批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Master of Public Heal, MPH),他预见到“重治轻防”社会观改变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新的培养模式,教什么?怎么教?教成什么样?一切都待大胆探索。李立明和同事们边研究边实践,相关成果先后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我国正式试点MPH培养项目,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也前来向李立明这位最早的探索者征求意见建议。

图片

 

“90年代,全世界出现了一次医学模式的大变革,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也顺势而起。”李立明说,那时传染病领域注重探索病原,譬如说痢疾杆菌导致痢疾,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进行研究,再提出相应措施。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生活模式的改变,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的疾病研究显现出局限性,因吸烟、饮酒、不合理膳食、缺少体育锻炼等原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公众健康关注重点。

建立一个稳定的人群队列,便于长期的随访观察、研究疾病表现的因果,这种“数据库”是公共卫生研究的最高境界。2004年,世界都没有几个超过万人的前瞻性队列,中国及亚洲范围内更缺少黄色人种的生物学数据,老李率领团队毅然从零开始,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本国、超大型、重点关注慢性病。

横跨20年,51万人,全国5个城市和5个农村地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群队列之一。调查规模、研究内容、项目管理,该研究项目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曾经创造了一年内问鼎4大顶级医学期刊的学术界神话。

“得沉下心来,前十年,我们一点论文都不发。”老李亲自带领团队埋头做跟踪、复查,十年蛰伏,把基础打得扎实。现在的CKB前瞻性队列,为中国慢病防控研究提供了大量有力的科学依据,并且仍待为新的科研题目不断提供数据支撑,也成为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实践平台,蕴藏着无限可能。

“我们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言——公共卫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李又介绍说,近年来公共卫生研究的关注点又进一步转向大众生态健康模型——人们的健康不仅仅受到个人生活行为方式、遗传变异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的影响,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会造成人群疾病改变和发展。

图片

 

有效的公共卫生教育与研究,紧密地贴切社会发展实际。2015年,李立明又牵头在北医建设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培养项目,建设课程、评估体系、国际化实践基地,2022年教育部调整学科目录,增设此学位推广到全国。老李依旧眼光敏锐,行动魄力十足。

不断革新的视野,方能给教育带来最根源的活力。

03 “无赫赫之功”

公共卫生事业有其特色,公益性、群体性和利他性。老李不仅在课程教学中向学生们“言传”家国情怀、感恩之心的从业为人之道,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更像是一场“身教”。

“学生接受知识是有内在逻辑的,好的教学,相应地也需要成体系。”北大公卫教学传统由来已久。在李立明的带领下,老、中、青年教师各自发挥自身特色,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教学团队,共同搭建课程体系。细致到备课也是团队作战,教学秘书协调,统一备课,相互听课,力求课程知识脉络的连贯性、主体思想的一致性、授课内容的互补性。

“李老师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常叮嘱的要求有二:一是把握原则,二是做事踏实。”吕筠教授是李立明早期的博士生,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从科研到教学,她感念李立明“传、帮、带”式对年轻人的处处栽培,“在李老师身边做事情久了,会得到一种观念的传承,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专业研讨会之外,李老师还鼓励我们多与领域内外不同的人交流,开阔视野的同时,为人处世也会更加稳重。”

图片

 

老李的办公室有一长列书柜,其中一架的两层整齐摆放着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的基础教材。李立明先后主编了13本流行病学专业教材和教学用书,获教育部高等优秀教材两次。不同教材主要面对阅读对象不同,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公共卫生学感兴趣者,编写思路和着重点也随之调整。除此之外,书架上、底层书柜内还有基础医学、社会学的多种书籍,以及不计其数的文件册,分门别类地收存着手写教案、课题研究、和学生们的调查走访资料,时光陈列于此,共同组成一座公共卫生的“活宝库”。

图片

 

搭建教学团队,编写学科基础教材,培养近百名研究生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各类机构的实践骨干力量,推动建设国内公共卫生案例库平台……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李立明为公共卫生教学做了许多需要公心的事情,远远不止一份教书育人的职业。

“公共卫生是社会回报周期比较长的事业,不能立竿见影。它需要一支高情怀素质、对国情有深刻理解、对国际有充分认知的队伍。”一批批年轻人在北大的课堂上,体悟着这个学科的魅力,老李沉稳的初心,也成为学生们“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他的团队、乃至与他打过交道的人。

图片
李立明和学生们在一起

“年纪大了,更想回归教育了,给国家多培养点年轻人。”老李有时候和学生打趣道。转而又很认真地缓缓说道:“当老师久了,多少有些‘好为人师’,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和学生达成相信、理解、共情。”

图片

 

个人简介

 

李立明,现任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流行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全球健康(英文版)》杂志主编,China CDC Weekly(英文)副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校长;教育部第十届国家督学。1997年获美国EISENHOWER总统奖,2006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奖,2010年当选英国皇家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HonFFPH),2017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