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迎迎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4/6/25 21:56:23
选择字号: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机制揭示

 

6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董冬冬研究员团队利用地震学径向各向异性成像技术,在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中-新生代盆地,经历了复杂的裂陷演化和沉积过程,其在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仍存在很多未解之谜。通过地震学成像手段,构建高分辨率的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剪切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信息,可为认识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提供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固定台网记录的三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采用三维面波径向各向异性直接成像方法,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地壳及上地幔顶部三维高分辨率剪切波速度和径向各向异性模型。

结果显示,渤海地区中-下地壳局部呈现低速异常,上地幔顶部呈现高速异常特征;渤海湾盆地西部壳内为强正各向异性,东部为弱各向异性,且方位各向异性快轴方向表现出从近东-西到北东-南西方向的转变;鲁西隆起上-中地壳呈现高剪切波速度、负径向各向异性以及圆弧状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

  ?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模式图解(a)第一阶段:早第三纪,盆地伸展体系主要以边缘驱动的上地幔东向对流为主;(b)第二阶段:新第三纪-第四纪,渤海湾盆地东部受到印度-欧亚板块远场汇聚作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渤海地区中-下地壳低速异常体,主要是在底侵和地幔物质加热作用下,下地壳发生熔融和分异,进而产生长英质物质,而后向上迁移并保留在中地壳形成的。渤海湾盆地当前的地壳径向各向异性模式,反映了新生代以来的多个动力学过程。其中,其西部地壳较强的正径向各向异性,表明早第三纪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下的上地幔物质东向对流引发地壳伸展;而其东部弱负径向各向异性,则表明在新近纪至第四纪,渤海湾盆地东部的走滑断裂系统在印度—欧亚远场碰撞作用影响下,形成剪切破裂构造体系。

因此,在新生代早期,渤海湾盆地的形成与宏观上太平洋俯冲作用有关;而在新生代晚期,其东部发生的构造重组与太平洋俯冲向印度-欧亚碰撞的动力学转换过程相吻合。鲁西隆起中-上地壳刚性的太古代变质核杂岩的存在阻碍了渤海湾盆地中-上地壳的东向伸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