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毛萍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1 13:47:06
选择字号:
玻璃瓶、大镰刀......老物件里的科学家精神

 

今年的6月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档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在科学研究领域,档案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借鉴,也是科学精神及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2023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启动分批次搬迁,从华西坝园区陆续搬迁到科学城新园区。

搬迁过程中,成都生物所党委书记刘刚君交给所里工作人员毛萍一个任务:去老园区淘宝。“很多老同志在生物所工作了一辈子,他们肯定存放着一些记录研究所科研过程、发展历史的文本和物件。研究所有责任把这些物品收集起来,记录下来,展示出来,这将成为研究所发展历史过程中重要的实物资料。”

毛萍跟老先生们约好时间后,便一一拜访他们的办公室,“翻箱倒柜”,捡出诸多老物件:有旧书,有相册,有日记,还有一些“偏门奇货”,例如砍刀,裤腿,玻璃瓶…

一卷一世界,一物一乾坤。那些并不起眼,已被岁月划过痕迹的老物件,诉说着往昔峥嵘。

小瓶子里的彩色世界

在研究员印开蒲的办公室里,毛萍“收获”了一个A4纸一半小、雕刻有梅花图和瓜果图的楠竹制小匣子。

打开后,里面装着19个玻璃小瓶子,不同颜色的盖子上面贴有胶布,记录着数字+文字,如“常绿阔 1#”“沼植18#”……

 

楠竹制小盒子。毛萍 摄

20世纪60年代,印开蒲刚毕业进入研究所。彼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任务,每个省要开展全省的植被调查,以厘清各省的植被类型、成分、结构以及生态地理分布规律,为植物资源开发和农、林、牧、副产业发展等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

1963年,四川省植被调查工作启动,由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现成都生物所)主持,相关科研、教学等单位共同协作。直到1976年,这项任务才全面完成。

而后,摆在研究人员面前的任务是,绘制出四川植被类型图和四川植被区划图。绘制植被图的底图则由地方测绘局提供。

印开蒲因从小书画基础较好,所以植被调查组组长刘照光(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原所长)将植被类型图绘制的重任委派于他。为此,印开蒲还被派送到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跟着地理系老师学了大半年的地图绘制。

但当时没有彩铅,经试验后他发现也不能用管状的水彩颜料。“因为水彩颜料不透明,会覆盖地图上的标注。”印开蒲解释。

因之前接触过照片冲洗工作,他便想到了照相水彩纸可加以利用。这种老式的照相水彩纸一版一种颜色,共有12种颜色。但四川植被调查中,科研人员建立了22个植被类型,所以需要调配更多的颜色。

印开蒲先把相机彩印纸剪下来,装进不同的玻璃小瓶子里浸泡。配色时,就取用需要的颜色,在花盘状的调色盘进行调配。

有时需要两种颜色,有时是三种颜色进行混搭......调配好后,他再用一支毛笔蘸涂到相应的位置。 

印开蒲翻阅讲解四川植被图。毛萍摄

印开蒲陆续调配出了对应不同植被类型的22种标准色,并一一编号。标号为1的瓶子,里面装着最深的绿色颜料,用于给常绿阔叶林地带着色;标号为2的瓶子里,绿色稍浅,是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区的用色......

在印开蒲绘制的四川植被图中,各个颜色对应的植被类型,以及相应的区域更是一目了然。比如,水田属于栽培植被,以粉色标注,其代表的双季稻一年三熟,主要分布在长江边上宜宾、南溪、江安、泸州和合江这些地方;位于川东北的旱地(冬闲一年一熟)区域则是呈浅黄色和深黄色。

植被图中还有一些可爱的符号,也是印开蒲用笔画的。比如经济林木里的苹果、柑橘、梨、荔枝、龙眼、茶叶、乌桕等。

 图. 四川植被类型图图示

1978年4月《四川植被》一书终于编著完成了,其中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就是植被类型图和区划图。书出版后,获得了不少赞誉。后来参加全国评奖,在1000多本书里脱颖而出,评选为十个一等奖之一。

50多年过去了,小瓶子里面的液体已经干了,但地图上精心调配出的色彩,并未褪去。至今,《四川植被》仍发挥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考路上披荆斩棘的法宝

植被调查工作中,还留下了一些“披荆斩棘”的老物件。

 一是被印开蒲称为“圆月弯刀”的红色镰刀。只见他拿起刀,还不忘挥舞两下。还有一圈摸起来厚实毛绒的绑腿布,那是科考路上一位老乡送给他的。

印开蒲示意弯刀的使用。毛萍摄

在四川植被调查工作过程中,印开蒲几乎走遍了全省。但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是科学考察条件极为艰苦。

首先是交通不便,无论是川西或是四川盆地周边山区,除县一级政府所在地的城镇可以通车外,区、乡、村考察几乎全靠步行。有时可以雇到几匹马,也只能用来驮运考察用的粮食、帐篷和采集植物标本的工具。

四川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野外考察过程中,会遇到种突发天气状况。这时候,各种各样的“宝贝”工具就派上了用场。

有一次前往德荣,印开蒲和搭档吕荣森从云南中甸步行。草木繁茂的地方,遇山开山,他们活生生用“圆月弯刀”砍出了一条条路。同时,这把镰刀又成为他们防身的利器,遇到危险,还能挥一挥,壮壮士气。

冰天雪地里,绑腿布成了他的“御寒”法宝。这样一来,就像多穿了一条毛裤,而且也防止雪弄湿裤子。既防雪又保暖,走路干活比多穿一条厚裤子更灵活。

“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天书,”这是印开蒲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我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的一句名言。

手握镰刀、脚缠绒布,再带着一把尺子、一支笔、一条绳子、一个军用水壶、一个标本夹......从1961年6月的第一次正式科学考察开始,印开蒲在这条路上已整整走过了63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