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军,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0 22:21:40
选择字号:
麦田“选秀”记

 

“这一单株虽然株高符合要求,穗子大且呈长方形,但至今它的头还没有弯下来,不能选。”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也是当今小麦育种专家选取优秀新品种的关键之际。

6月6日上午,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的一片小麦试验田里,该校农学院闵东红教授正在给2022级硕士研究生郑佳乐和刘冰雪讲解分离后代优良材料的“选秀”秘诀。


                       闵东红教授(右一)带领学生测量被选中麦穗的身高。


                给从众多麦穗中被选上的系上“红围巾”标记。图片均为靳军摄

“麦穗昂头,说明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闵东红教授用一把长木尺拨拉着麦秆,指着其中一单株的穗子说:“看这一株,麦穗低着头,一方面说明它成熟了,另一方面也表明它穗粒重。你们再看,它穗子大,穗粒数肯定不会少。就选它!”郑佳乐随即用红色的胶布环贴在这一株麦穗的穗下节上,仿佛给麦穗系上了红围巾作为选择的标记。

“一个单株能不能入选为优良品种的培育材料,三个性状很关键。”闵东红教授说,一是抗病性,麦子叶片早衰发黑了,不能选;二是丰产性,要选低头大穗;三是抗倒性,要用手去拨拉,看茎秆的回弹情况,还要严格把控株高,整株株高不能超过75公分。

闵东红教授一边讲着,一边用尺子指着选中的麦穗。郑佳乐和刘冰雪一边听着,一边迅速地把红胶布“系”上去。两个人的上衣前襟和袖子上,贴满了撕好备用的红胶布,而在他们身后的麦田里,系着“红围巾”的麦穗星星点点闪现在波动的麦浪中。

为了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且抗病的小麦良种,小麦育种家们通常需要将具有不同突出性状的小麦“联姻”,从其后代里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单株,收获其籽粒后,经过秋天播种、春天结亲、夏天选秀收获,再循环往复,直到最终选育出综合性状良好且在风风雨雨中表现稳定的新品系,这期间往往要经历十数年的时间。之后,这些新品系从小试验田一步步走向生产大田,再经历5年的品种区域试验,才有望成为小麦品种,其中更优秀的会成为在小麦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的国审小麦良种。

闵东红教授带领研究生正在“选秀”的这一片试验田有12亩,团队安排了杂交小麦第六代的106个组合的后代材料。5月25日起,团队就开始了小麦育种后代选择工作,每个研究生都要有三天时间跟着闵东红教授来试验田学习“选秀”。

闵东红教授说,从1994年进入原西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工作以来,宋哲民、何金江、王新中、许为钢、胡林、王辉等老师先后手把手在小麦试验田教他“选秀”,自己逐渐练就了在麦浪中发现好苗子的“火眼金睛”。他先后参与了国审小麦品种“西农979”“西农9718”“西农585”的选育工作,更主持选育了“西农629”“西农598”“西农625”“西农587”等多个国审品种。

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国审小麦品种公告名单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10个,闵东红教授团队选育“西农609”赫然在列,它是本年度审定的黄淮冬麦区南片品质达到强筋标准的五个良种之一。

“ 选中的一株小麦,要整株连根拔起,带根收获。”闵东红教授强调说,对良种材料的考核,不光是要看它穗子,还要看其根系。他随手拔起两株外观差异较大的小麦单株,给研究生们作对比讲解,“这一株,麦穗大,它的根系条数明显多,根毛多而且长。”

从早上5点半就进试验田,到天快黑时才离开。遇到阴天,担心下雨得加紧时间工作;遇到晴天,得忍着烈日烘烤麦芒刺痛。在小麦试验田万里挑一的工作让学生们感到很辛苦,郑佳乐说:“其实更辛苦的是闵老师。我们轮流着,在试验田里才待三天,他却一直在试验地。”刘冰雪说:“我们虽然很辛苦,但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和光荣。”

这个丰收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外众多的小麦试验田里,还有更多的师生在辛苦“选秀”。因为他们,国有良种,我们也才端牢了饭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