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沈春蕾
“我们希望成果能尽快落地,让更多农户早日用上国产高性能农机耐磨入土部件。”去年4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研究员姜海昌在接受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随后记者采写的一篇题为《“国产犁铲尖一点不比洋货差!”》的文章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春和景明,万象“耕”新。今年北方春耕如期而至,姜海昌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我们研发的产品从4月10日开始陆续应用,其中整地机用耙片首批应用于新疆北屯地区,免耕播种系列盘片主要应用于辽宁新民、辽中、铁岭等地区。”姜海昌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农机部件刚好赶上今年春耕下地。”
陈锋带着生产线制造的圆盘耙片在田间做介绍。受访者供图
材料已准备就绪
2013年1月,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示范与区域创新集群计划启动,金属所承担了高性能耐磨犁铧的研制任务。
高性能耐磨犁铧研制关键在于材料。为此,金属所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合金钢,该材料在硬度提高的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冲击韧性。
“利用合金钢材料和耐磨涂层,我们在实验室研制出20多种关键农机部件,产品性能和使用寿命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姜海昌说,“过去这些年,我们累计制造出3000多个农机耐磨入土部件,先后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大面积作业考核。”
2021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提出要提升农机装备能力,推进研发创新,重点突破播种机切盘的金属材料和加工工艺。
“我们研制出的国产农机部件成本约为进口产品的一半,可以帮助国产农机耐磨部件实现升级换代。”姜海昌告诉《中国科学报》,“实验室的生产能力终归有限,要实现大批量生产就需要更大的生产线。”
去年,姜海昌向记者表示,希望可以早日实现农机耐磨入土部件的批量生产。
合作主动找上门
2023年5月,姜海昌的办公室来了几位客人,陈锋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通过多方打听获知,金属所可能有他们需要的零部件材料。
“这是一家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企业,他们需要的材料和工艺我们确实可以做,就是周期比较长,原理跟我们此前做农机耐磨部件是相似的。”姜海昌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反正要等,不如试试做农机部件,见效还快。”
尽管已经了解并看到姜海昌团队研制的产品,但陈锋等人还是有点犹豫,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要回去商量商量。两个月后,陈锋给姜海昌回复:“尽快签订合作意向。”
为什么他们“去而复返”?姜海昌后来才知道,“6月底,这家公司去国外参加了一个钢材展会,他们看到有一款样品跟我们开发的产品很相似,生产成本却是我们产品的几倍,所以立即决定跟我们合作”。
从2023年7月开始,双方商量了一个合作方案,姜海昌团队将专利作价500万元转让给这家公司。双方还签订了500万元的技术开发合同,由姜海昌团队负责生产线搭建。
经历几轮选址后,2023年9月,菲迅(沈阳)农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迅农机科技)落户辽宁省沈抚新区,陈锋任公司总经理。
按照合作计划,菲迅农机科技将与金属所合作建设一条年产20万片高端耐磨圆盘切刀的生产线,共同致力于农用机械入土耐磨件的研发与智能化生产制造。
赶在春耕前“下地”
今年3月,《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金属所沈抚园区看到了这条全自动生产线的雏形。激光下料、激光切割、热旋压、加热、淬火……一片耐磨圆盘只需两三分钟就可以下线。
“这款圆盘耙片在新疆做了10组对比试验,经过1600亩耕地作业后,普通耙片磨损率为10.31%,我们的耙片仅为1.86%。”4月13日,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300亩保护性耕作乡级应用基地人头攒动,陈锋带着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制造的圆盘耙片在田间地头做介绍。
据悉,菲迅农机科技已经签订了5000片圆盘耙片订单,目前1800片整地机用耙片已经运抵新疆等地,正陆续装机应用于春耕。
“紧赶慢赶终于赶上今年春耕下地。”姜海昌告诉《中国科学报》,“除了传统的圆盘外,我们今年还将主推最新研发的轴承防尘罩一体式新型圆盘,样品已经装机,应用于春耕田间试验。”
《中国科学报》 (2024-04-29 第3版 综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